【格言】
今日格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
——《来生债》
【译文】
做好事就会有福报,行恶事就会遭报应,结果暂时没有显现,是因为时候还没有到。
【解读】
做人,为什么要行善?《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行善能让我们安心,让我们的内心充满喜悦。如同雨水般滋润禾苗,洗涤我们的心灵。行善能让我们温暖,因此,做一个善良的人,也会让我们更热爱世界,珍惜生命。这才是我们对生活应有的态度!俗话说得好:“吉人自有天相。”所谓吉人,并不是大富大贵之人,也不是财大气粗之人,而是善良的人、行善之人。生活中很多人都相信命运的存在,也常说某个人很有福气等等。那么人生中的福运究竟从何而来?人的命运又能不能改变呢?这就是靠一个人的善行!一个心地善良且经常行善的人,肯定会得到很多人的帮助。因为他做到了“亲民”,他的命运就会有所改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见这么一种现象:有的人做好事,反而不得好报,有的甚至短命,这是怎么回事呢?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之胜火也。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火不熄则谓水不胜火,此又与不仁之甚者也。”孟子觉得,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仁义”之士的人,就像用一杯水就妄图去浇灭熊熊烈火,不是因为水克不了火,究其原因是因为杯水车薪,分量不够。所以只有一点仁义是无法消除现实社会中的“不仁”的。简单说,善,不足以改运,积善方能改运,常言道“一口吃不成个胖子”,同样的,积善也是,善行也是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七十岁时达到的境界,可以随心所欲,不超越规矩,孔子形容自己一生修炼的经历,“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达到的那种至高境界,也只是从善念开始的,最后达到心中所有的念头都是善的。
师门提倡日课第三项,“日有一念,周行一善”。修福报怎么修?常存善念。每天提醒自己有一个善念,不一定把它转化成善行,有这个善念就是好的。不能总有善念不去落实,所以师门提倡一周落实一个,天天总有善念没善行的,得有一天把善念变成善行,而且还要扩充善念,遏制恶念,这样才能把老天赋予我们先天的智慧体现出来,导人行善,止人做恶,能做到这一点,才是修行。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马正云天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