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见人不善,莫不知恶;己有不善,安之不顾。
——《幼仪杂箴》
【译文】
看到别人不好的地方,都知道厌恶;自己有不好的地方,怎能不改正呢?
【解读】
这句格言讲的是:看别人同看自己的标准不一样是最要不得的,不能改正自身的毛病就不会成长!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有趣的历史故事,武则天曾问大臣们:“你们谁知道人为什么要长两只眼睛?”从此,有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流传至今。
我们习惯用两只眼睛看别人,用一只眼睛看自己。“见人不善,莫不知恶”我们有时不仅带着两只眼睛,甚至还带着放大镜,有时还带着有色眼镜,观察别人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稍有不妥就厌恶至极。“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做事原则性过强,注定不仅要伤心,而且还要流泪,甚至还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总能见到别人的不好,本人认为主要原因有二。
第一,分别心太重。世间本无对错,角度、立场不同,结果自然不同。对错来自自己的内心,衡量事物要正心。世间除了生死本无大事,何苦庸人自扰、杞人忧天。
第二,包容性太差。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世上不缺没有优点的人,而缺会用人的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己有不善,安之不顾”,我们以为自己很熟悉自己,都不认真看。因为没有认真的感受,恰恰最不了解的是自己。这就体现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性。
有很多时候我们了解的是片面的、单一的,而这些认识恰恰成为了我们固有的思想,甚至影响我们以后的判断。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一直认为三国时的张飞就是一名英勇善战的将军,且脾气暴躁,虽粗中有细,但终究缺少书卷气。后来了解到张飞三岁学画画,原来还画得一手好画。让我改变了对他的印象,同时也深感自己的浅薄,感到不了解就妄下断言的罪过。
我们真的了解自己吗?有时间的时候好好反思一下自己,见到不足就改正,只有这样坚持才会有效果。
常言道:“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有时不是别人不够好,而是我们太浅薄;不是世界不美丽,而是我们没有发现美的眼睛,没有体会生活的深意。
我们要本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态度来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为镜,观观自己的所在!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石静宇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