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一有其善,便是不善。
——《辨学录》
【译文】
一旦认为自己有某种善,这种想法就已经是不善了。
【解读】
为行善而行善,就是“有其善”。行善的目的是帮助别人,修养自己。脱离这个目的,善便不构成善。
把握第一念就是善。
师父讲过,做事时要明了自己的第一念。这一念往往是自己真实的想法,是出自于本心来自于天理的。这一念是在没有价值评估的前提下做出的,是符合人性,符合天理的,这便是最大的善。当我们遇到行乞之人时,往往第一念都是要给予施舍,而这来自天理的第一念马上会被接踵而来的第二念、第三念所淹没。他怎么总在这行乞?他会不会是骗子?他是不是假装残疾?等等,这些判断、推测、歹猜已经导致我们不会采取施舍的行为。即使施舍了,由于这些念头致使来自本心的善念已经不存在了,已经不是行善了。
秘密行善是大善。
《朱子家训》里也有一句类似的话:“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意思是做了好事,就希望他人看见,这不是真正的善行;做了坏事,而怕他人知道隐藏起来,这是真的恶行。现代好多人借着行善的由头,而目的是达到自己的私欲。当然这种私欲有时候对别人不一定有害处,但从修行的角度,对自己绝对是没有益处的。假借行善做好事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做了点好事就恨不得世人皆知,这怎么可能是真善呢?我们自己反思有没有过做了点好事就发朋友圈晒一晒?有没有希望别人给予点赞?相反,做错了事却不敢坦诚面对,害怕承担后果,而是想方设法的进行掩盖,那就是错上加错的大恶。所以真正的善是为善不张扬,为恶不掩饰。也就是“为善不为人知,方是为善。为善若为人知,那便是伪。”
无心为善实为大善。
无心为善不是没有为善的意识,稀里糊涂的做善事。而是不执著于行善,做事顺应天理,不刻意,不做作。《老子》第二十七章:“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第一句“善行无辙迹”,其一层理解就是说行真善、行大善的人,从来都是在无心无欲,不图回报,在别人不知不晓的情况下,做了大善事,却不留丝毫痕迹。
故"有其善,丧厥善"矣!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张宝华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