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格言】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

——王修《诫子书》 

 

【译文】

要经过深思熟虑再说话,要经过精心筹划再行动。

 

【解读】

《诫子书》是王修写给外地求学儿子的家书,本句格言是他告诫儿子,在言行举止上务必要谨慎,想好了再说,行动考虑周密了再实施,合乎道理地去办事、处事。这种追求言行妥当的表现,不正是修行人该做到的吗?

《中庸》有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是在告诫我们,凡事要三思而后行,无论做什么事情,事前有准备可能会成功,没有准备一定会失败。说话有准备就不会词穷理尽站不住脚,行事前有定夺,就不会手忙脚乱做出错误或后悔的事。

言行是修身的外在表现,依据言行可以看出一个人修养的境界。因此,说话、做事在日常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古人一再强调在言行上应该如何做。《意林》中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居业录》中说:“悔悟于后,不若省察于前。”都是在提醒我们该如何言、如何行,怎样的言行就会有怎样的结果。

言行举止确实会影响人的成功与否。“敬慎不败”,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做到谨言慎行。但只在言行上下功夫还是末端,那只是修行上的“枝枝叶叶”罢了,若说修行的根本还应该落在修“心”上。就如格言中说的“思”、“详”,都是需要人在心上下功夫,关注自己的起心动念,培养出良性思维习惯才可做到。

《大学》有六证:止、定、静、安、虑、得,要知道自己该止在哪儿,明确自己的人生方向目标,之后静下来不浮躁,明白自己该做些什么,再不受外界外物的干扰和奴役,这些都修到了,也就修到了“思”,修到了“详”,就能想明白该如何说话、如何行事,人生才能走向成功。

总之,在修“言行”时一定要先修“心”,看住了自己的心,才能做到谨言慎行,才能做到“言思乃出,行详乃动”,才不会发生所谓的脱口而出,莽撞行事的状况,才能真正做到《孝经》里说的“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这才是修行人应该该追求的境界。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丁义霞宇宜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