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颜氏家训》
【译文】
世上大多数人不论愚钝与机智都想达到了解他人,见识广博,但又不肯读书,这好比想吃饱肚子却不肯去做饭,想穿得暖和却不肯去做衣服。
【解读】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我们平时就能随口说出的道理,其中深意我们自然能够理解。
但现在很多人只想着收获,却不肯耕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呢?
欲得之心人皆有之。造成差别的关键是我们所追求的目的不同。
第一种,只追求“光景和效验”。
“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说的是一个人聪明智慧,会格物,能够洞察别人,并且知识见解高深。但这只是人的修养的外在表现,修到一定境界自然而然的外在流露。而当下大多数人却不知道其中玄机,只是一味地“谈光景,说效验”,并没有真修实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只看现象不看本质。王阳明说:“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第二种,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修为自己,而是为了炫耀。
儒家倡导“学者为己”,古代圣贤读书学习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修为自己,成就美好品德;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别人,是为了能向他人炫耀,逞一时口舌之快。修身学习只有树立为己之心,才能够坚持不懈;只有时时的向内检点,查找自己的不足,时刻进行修正,才会有真正的收获。所以程子也说:“古之学者为己,其终至于成物;今之学者为人,其终至于丧己。”
第三种,学无目标,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的去学,只学得个知识文化。
有些人不是不肯学,也不是不努力去学,只是人生没有目标。古人讲为学先立志。孔子“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之后才能“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立志学习,并不是要学习先人的知识文化,而是要通过学习修行体认天道,揭示人生的真谛,到七十岁时才达到了与天地合一,行事不必刻意追求而能与大道契合。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真正目标,并不是获取些“记诵之学”,以悦口耳。
所以欲求“识人之多、见事之广”,并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首先要明确我们学习的目的;要确立“为己之学”的根本;要确保人生是有目标、有计划、有规划的去学习。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张宝华天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