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意林》
【译文】
谋划好再做事,就会昌盛,做了事再谋划就会灭亡。
【解读】
简单说,如果要想做好一件事,使这件事达到预期目标,就需要在做事前谋划好。针对事情的相关方面进行分析研判,做好全方位的充分准备,既要考虑有利一面,也要考虑不利一面,既要考虑成功的可能,也要有应对失败的办法,这样才有备无患,取得事情的圆满结局,否则就可能一败涂地,留下遗憾和悔恨。
《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是战胜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重要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
其实,格言寓意很简单,就是在我们人生各个阶段中要做到“有备无患”、“居安思危”,要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要有“远谋”才能无“近忧”。不要有“现上轿现扎耳朵眼”、“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悔恨,那么你的人生各项事务就会向着良好的方向发展。道理看似简单,大家都懂,但要想做好、做实、做成,其实并不容易。根本原因在于“先谋”和“预”的功夫不是一日形成的,是需要我们长期不断学习、积累和在实践中反复修炼而成的。也就是说人生根本在于“修身”。
因此,要想拥有“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的智慧,实现美好人生,就应该从根本做起,坚持按照儒家的修身方式进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不断修为自己达到“明明德”,这也是《阳明心学》所讲的“致良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良知”即先天美好素质不断显现,在运用“良知”的基础上去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以应对外界事物的变化,拿出的策略与方法才能是正确可行的,才能真正实现“先谋”和“预”,使人生走向成功。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徐文君宇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