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人以言媚人者,但欲人之悦己,而不知人之轻己;人以言自夸者,但欲人之羡己,而不知人之笑己。轻而且笑,辱莫甚焉。
——《药言》
【译文】
用语言讨好他人,想要得到他人对自己的喜欢,却不知道已经被人看不起;用语言自我夸耀的人,想要得到他人的羡慕,却不知已被讥笑,受到轻视和讥笑的羞辱没有比这个更严重的了。
【解读】
这条格言让我想到一则寓言故事——《掩耳盗铃》,正是格言所述及的自欺行为,也是儒家反对的行为。治疗自欺最有效的办法是修“诚”。
恩师常说:“把自己骗信了的人谁都没有办法”。有句成语叫“自欺欺人”,说的是人常有的两种状态,一是骗自己,二是骗他人,其结果都不好。但两害相权,骗自己的人更可悲。
《大学》里说,“诚其意者,毋自欺也”。什么是诚?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儒家讲的“诚”是真诚无伪,是对自己做到诚。那是一种什么状态?“如恶恶臭,如好好色。”就像闻到臭味皱眉毛捂鼻子那样,就像见到美色面露喜色那样。这种状态是自然而然的流露,没有任何做作虚伪。记住这种状态,当面对事情时,找这种自己心底里最真实的感觉,那就是“诚”。《中庸》里用了大量篇幅讲“诚”,并且讲“至诚如神”。修炼到心体浮现时,心就成为了评判事物的标准,人就可以预知事情的结果,我们就可以随时倾听心的声音去应对事物。自然界里,每遇灾害来临动物们会有极端表现,因为它们具有灵性。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应该更具有这种灵性。可为什么没有了?因为人在后天私欲的蒙蔽下,心尘越积越厚,心被掩盖,灵性暂失。擦拭心尘的过程就是追求诚的过程。
我们想讨别人喜欢,以为靠谄媚就可以达到,我们想获得别人尊敬,以为靠夸耀自己就能达到,这都是对自己的欺骗,是自以为是的欺骗。“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你所做的一切都在别人的眼里,如透视一般,只是自己蒙在鼓里,以为世界是自己以为的样子。“诚于中”,才能“形于外”,内在和外在的和谐统一才能让我们有所超越。当诚的力量越来越强,心念的力量就越来越强,才能真正走上修行之路。否则,都是在门外晃悠。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石践宇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