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言】
大丈夫当容人,勿为人所容。
——《玉堂嘉话》
【译文】
有气节有作为的男子应当包容他人,不要成为被他人包容的对象。
【解读】
读到这句格言,我想到了康熙年间文学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关于“六尺巷”的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读过之后,胸中自有一种大气油然而生。
我们发现,古往今来,凡是有大成就、大作为的人,都是心胸开阔,能宽容别人的人。我们熟悉的唐太宗与魏征之间的故事,就充分的展现出唐太宗的容人之量。魏征曾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做事,还曾劝说过太子杀害秦王,秦王了解之后,认为魏征说话直爽、有胆识,不但没有责怪,反而把人留下委以重任。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在魏征去世后,太宗还对他念念不忘。
大人物有大的境界,回归到我们每个人的身上则体现在修养上。所谓修养,就是我们的一言一行是否都带着善念,即善言善行。网上很流行的一个关于东北人打架挑衅的桥段:“你瞅啥?”“瞅你咋地?”虽是玩笑,但我们确实是经常说话伤人而不自知,或者明知道那样说话不妥,还以我是为了你好为自己开脱,其实就是对人不够宽容。有人把饮料洒到了你的衣服上,你能否微笑着对他说:“没关系,下次小心!”外卖小哥送餐迟到了,你能否心平气和的对他说:“没关系,辛苦你了!”孩子把碗打碎了,你能否和颜悦色的对他说:“没关系宝贝,下次你一定能做好!”其实,很多矛盾就是一句话的事。而善行,需要我们“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但我们往往反其道而行之,自己家的车停在不当的地方,就给自己开脱,我马上就走;别人的车挡你道了,你就生气,认为人家有问题。如果我们都能换位思考,那你的生活就会和谐很多。
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们耳熟能详,这是做到宽容的最好方法,如果我们都能秉承着这个方法,将心比心的去做事,那我们的社会就会变得很美好!
作者:启予国学二代弟子沙帅含顺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