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怨不尤要在失意时看,不骄不侈要在得意时看

【原文】

不怨不尤要在失意时看,不骄不侈要在得意时看。

——《下学堂札记》

 

【译文】

只有在失意、不顺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不抱怨上天的安排,也不归咎于个人的命运。只有在志得意满的时候,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真的既不骄傲、傲慢,也不奢靡、奢侈。

 

【解读】

这句话告诉我们,检验一个人的心性如何,并不是在普通寻常的情况之下,而是要在两个特殊情境之下,即失意时和得意时。

那么,人在失意时最容易出现什么状态?怨天尤人最为常见。无论是寒窗苦读十载而未能金榜题名,还是心怀黎民百姓而不得重用,此时最易看到的是,将一切不如意、不得志归咎于上天不公或是归咎于人事不平。普天之下,唯自己遭受不公不平之事,于是,抱怨天命抱怨人事,唯独不去归咎于自己。既然自己无可改过之处,也就心安理得地原地不动。儒家作为“修事功”的学问,教人在做事时讲究“行有不得,反求诸已”。唯有如此,方可反思自身,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以诚意正心为出发点,格物致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思路,最终取得成功。所以说,怨天尤人只是找到了所谓失败的理由,却失去了成功的机会。

人在得意时最容易出现什么状态?骄傲奢侈较为多见。古有诗曰:“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可见其得意之态。人在志得意满、功成名就之时,最易骄傲自大,自我膨胀,从而在生活中显现奢侈、奢靡之状态。可以想象,傲慢骄奢之态愈久,修身精进之心愈乏,最后只能是“流水落花皆去也”。其实,物质的奢靡并不能体现能力,只能是意味着“心为物役”。儒家讲究“收吾心在腔子里”,讲究“俭以养德”,面对一时一事的成功,更应修身养德、勤勉精进、小心谨慎,以期事事成功。

综上,人生无论失意时还是得意时,皆需“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修身精进。这样,失意不再常常失意,得意则可长长得意。

 

作者:启予二代弟子周红顺启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