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想第一步自己有几种选择,第二步是想自己的每一种选择对手可能有几种应对,第三步是针对对手的每一种应对,自己又可能有几种回应,第四步是针对自己的回应,对手又有几种可能的走法,第五步是想对手各种可能的走法,我又如何应对。要将第一步几种选择的后面四步的所有变化都全面细致地计算、对比,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然后才知道如何走出这第一步。我棋下的不好,在我看来,“下棋看五步”是很难做到的。当然,如果每一步的思考都不全面,就是想当然地认为我这样走,对方会那样走,然后我这样,他一定会那样,然后我就可以如何如何,我就稳赢了,这样看五步虽然容易,但没什么用,走过棋之后才发现,对手没有按自己预想那样走,结果自己陷入困境了。
很可能一步棋有十种变化,九种都对你有利,而对手恰恰走那一种你没有算到的走法,对你极为不利。所以,思考问题全面是非常重要的。怎样做到全面?就是细致而已。
在生活中,我还真没有见过像下棋那样认真思考问题的人。我们常常是思考过三两种可能性就已经做出决定了,事后才发现此事竟然有五六种可能,再拍大腿已来不及了。对人生重要问题的思考,还不如下棋时思考得认真,岂不怪哉!
凡事要较真,不要模糊。“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凡事要认真,不要疏忽。“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凡事也要随缘,不要执着。“心一执着,万事不得自然。”
第三要坚守正道,就是要讲理。
接纳信息要全面、思考问题要全面,不论邪的、正的,这样才能看明白、想明白,但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一定要坚守正道,这样才能处理明白。有时候,一些旁门左道的方法虽然看上去是最好的处理方案,但是也必须抛弃。孟子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大丈夫必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作为。如果采用旁门左道的方法,虽然当时似乎有利无害,但最重要的后果是,从此以后思考问题的方法就出现了偏颇,再难回到正道上来,导致以后看问题的视角就偏了,就是俗话说的“下道”了。
坚守正道,最关键的是不论什么事情都要讲理。人如果不讲理了,就是成语说的“丧心病狂”了,哪里还会有正确的思考呢!恐怕连正常人的思维都没有了。
讲理、守正道,还有一个好处,是容易得到意想不到的帮助。这就是古人说的“得道多助”,我理解,其实是上天专门给行善者的好处。
第四要遏制贪念、遏制欲望。
虽然古人讲“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多欲之谓凡”,但我并不是要大家无欲或者寡欲,圣贤的功夫好像我们还做不来,暂时就不要把调门起得那么高,我只是说思考时要尽量把贪念和欲望放在一边。
思考时如果夹杂过多的贪和欲,就会满脑子想的都是利和得,无形中将金钱和欲望作为思考的出发点,接下来的思考想正确也难。思考时先将利字放在一边,思考才能中正平和,才能找到正确的方法。坐在“钱眼儿”里想问题,能想明白才是怪事。《格言联璧》上讲: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思考时欲望太多、贪念太胜,就会心胸狭窄、心忙意乱、心术险恶、忧心忡忡、心气低落,遏制欲望、屏除贪念,才能心胸宽广、心态安闲、心术平和、心多乐事、心气刚正。
肯思考、会思考并常常思考,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悟的过程,持之以恒就会开悟,在不知不觉中就具有了明白的智慧。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开始时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变化,直到某一天突然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遇事向你请教解决办法的人越来越多了,你就应该明白,你已经悟出了明白的智慧。
顺便说一下另一个概念,慧根。是有一些人天生聪明更容易开悟吗?在我这里,答案是否定的。至少对于我所说的明白的智慧是这样。肯悟才能开悟,不肯悟,再聪明也不会开悟。可以说,开悟与智商没关系。自恃聪明才智,耍小聪明,不真正下功夫,最终的结果只能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倒是踏踏实实做足了功夫的普通人,开悟之后,让人惊叹于他的聪明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