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一书中,曹雪芹借贾母之口,谈到对这类书的批判:
这些书都是一个套子,左不过是些佳人才子,最没趣儿。把人家女儿说的那样坏,还说是佳人,编的连影儿也没有了。开口都是书香门第,父亲不是尚书就是宰相,生一个小姐必是爱如珍宝。这小姐必是通文知礼,无所不晓,竟是个绝代佳人。只一见了一个清俊的男人,不管是亲是友,便想起终身大事来,父母也忘了,书礼也忘了,鬼不成鬼,贼不成贼,那一点儿是佳人?便是满腹文章,做出这些事来,也算不得是佳人了。
阐释经典的著作要读得相对多一些,这与读经典实际上是配套的。比如说读《论语》,守着《论语》原文,很难理解,就是古文基础很好,能看懂,其含义恐怕也理解不上去,这就必须配合着读一些前人阐释《论语》的著作。阐释经典的著作也很多,读不胜读,也应该选取几种经典性的才是。
文摘类或心灵鸡汤类著作,在我看来,属于阅读中的快餐类,对增加人的修养,影响更直接一些。这类著作的经典,也是别有一番韵味的,是其他类书所无法取代的。
历史类著作,不论是精品的专业著作、教科书,还是通俗作品,都可以大量阅读。随笔及各种文学作品也是这样。
但上述分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能不能读得进去的问题。如果先从经典开始,可能大多数人会读不进去,所以,先挑自己能读进去的类别开始吧,慢慢培养兴趣,再过渡到原本读不进去的类别。
大多数人读书,都是为获得知识或能力,是有一点功利性的,这样的读书因为不得已,想从中得到阅读的快乐也就比较难了。
既然有功利性,就应该讲究读书的方法了,以求利益最大化。我自己也功利性地读了几十年了,总结起来,方法似乎有以下三点。
其一,查阅法。如果仅仅是想了解某一知识点,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查阅相关书籍。查阅的次序,我建议,依次为工具书、教科书、专业书。
为增加知识的阅读,首先应追求准确,所获得的知识点要准确。各种工具书对知识点的介绍优点是准确,缺点是简略。如果这些简略的内容你觉得已经够用了,就可以作罢;如果不满足,想了解更多的细节,再去查相关的教科书,尤其是大受本科的专业教科书,因为教科书也是强调知识点准确的。如果还想深入了解,再去查阅专业的、专门的著作。
举个例子。读了毛泽东的词:“惜秦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风骚。”想了解秦始、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这些皇帝的业绩与影响,第一步可以去查《辞海》《中国历史大辞典》等工具书中的相关词条,第二步可以参阅历史专业本科教科书,第三步则是读当代历史学家为这些皇帝写的传记。若是还不满足,自己动手翻阅古书、搜集资料,形成自己的看法,那就是研究了。
很多朋友获取知识点的途径,要么是道听途说,要么是网络,信息的来源不清楚,准确性无从把握,却偏偏坚信不疑,这就使自己的知识结构整体地搭建在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知识点之上,最终的结果是,他的知识体系是扭曲的,连带着他思考问题的方法也不可能正确,更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种知识基础上,想有智慧,绝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