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平白的方式读了一遍,又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方式读了一遍,感悟有所不同。用平白的方式读,就像是一个旁观者在看这个“我”修行的过程,而用带有感情色彩的方式读,我便是入了角色,这个“我”就是我,妄念和杂念来了,呵呵!
这百年,就是一个人修行的不同阶段。修行的起心动念总是会有一些原因,想要解脱,或找方法解惑,或提升自我、完善自我等。
刚开始的时候就如“我”扫地第一个十年,“我”不理人,说明自己是个很傲慢的人,当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之后,还要改变自己,就会生很多矛盾,不时地回忆从前没修行的时候,生活惬意、骄奢、自由……现在修行好像是给自己上了枷锁,好累,每日扫地就像是按部就班地做日课一样,写是写了,做好了吗?做到了吗?不知道,有些得过且过。
有这种想法之后就如同“我”扫地第二个十年,言行举止在君子面前就会见乎隐、显乎微,小说中的方丈就如同师父般,见“我”修行如此,干脆置之不理,想要改变,落地实修,到时候自己主动就开始修了。方丈的离开,也说明“我”们人生中的引路人,不见得会一直在线,大多数时候还是要靠自己修行的,所谓慎独。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收心、静心,也要坚持,给时间点儿时间,这到了“我”扫地第三个十年。便开始觉得其他外物都与“我”无关,那些都是杂念、妄念等,想那些都是没有用的,再回看曾经,过去了就过去了,人应该要向前看,不该活在过去,看得清,想明白,就放下,翻篇。
落地实修了之后,就到了“我”扫地第四个十年。“我”会发现修行不再按部就班,也能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也知道每天做到什么能达到什么程度和效果,只要守着自己的起心动念,管他用什么方法,诚意、正心要在前。此时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的东西,还可以再精进些,给自己的日课适当填些学习的内容。
当自己持之以恒之后,即使自己不讲话,也会影响到其他人,就会有人来帮“我”,或跟“我”一起修,就到了“我”扫地第五个十年。“我”也可以把自己抽身,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格物格明白,方法自然来,随心所欲不逾矩,也许就是修格物见效了。
修行到“知行合一”的时候,就到了“我”扫地第六个十年。能够感受各种美好,也就是说,修行其实就要提升自“我”审美的能力,看什么都是美的,看什么都是好的,让先天就具有的明德焕发出光明。六十一甲子,也许这就是“我”修行的一个台阶,该上去了,预示着新的自己诞生,新的修行境界开始了。
能做到“知微”的时候,即耳聪目明,就到了“我”扫地第七个十年。如何知微?我认为就是要做到敬、静、净。即恭敬心、敬畏心,去除妄念、杂念,内诚外洁。修敬、静、净,再加上读圣人之言,便可通晓人生哲理,就能够寡过避祸。知微是修敬、静、净偏得的,需要把知微当作是修行去修吗?不见得。都已经悟出人生哲理了,这些微的,细枝末节的要他何用?还不是会生杂念、妄念等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吗?
把自己修到福寿康泰之时,也是一种人生的高境界了,便有些名气了,就会有人向“我”请教,这就到了“我”扫地第八个十年。其实,疑惑之人在求解惑之时,就已经有了些许答案,只是摇摆不定而已,只要是诚意的、正心的,就随他“去吧”!同样是两个字,“我”想的和他理解的虽有不同,但结果是好的,就行了,何必在意那些缘由?过程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结果好坏。工业时代产生了一种思维方式,就是标准化,也导致了人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标准,你超出了我的标准就不行,管他结果对不对,好不好。也因此,造就了很多被格式化的人,此类人创新能力、举一反三的能力就会被弱化。人、事、物不会一直墨守陈规,势必会有他智能化的开始,尤其是古人的智慧,想要运用到现代生活和工作中,就要有灵活的思维方式和使用方式去转化。也就是用道演变出千种术、万种法,而道就一直在那里,以不变应万变。
不管有没有人崇拜、请教,“我”仍旧坚持修行,身外无物地修着,修行本来就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即使与众不同,也不必在意,即使是听到、看到自己不该接收的信息,又有何妨?只要不影响他人就好。这就是修到了“我”扫地第九个十年。
当“我”扫地第十个十年的时候,身边修行的人会时常“进进出出”,不修的人,即使是老弟子,想走便走吧,人生就是这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何必在意?想要修行的人仍旧会修行,精进的人仍旧会精进,这个时候,为了要鼓励更精进的人,便可以做分层管理。“我”有时间就管管更精进的人即可,其他人顺其自然,或让更精进的人去影响他们吧!“我”仍旧修自己的。
人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这就是向外求,向内求不好吗?先看看自己有什么,例如读书,家里的书都读不过来了,再买书,岂不是浪费?要讲廉呀!“我”没有向外求,也能长命百岁,有些人向外求了,反倒是短命了。为人也是一样,总是向外求,不找自己原因,谁愿意跟你亲近呢?想要成功便是无望了。
从第一个十年到第十个十年,“我”基本就是保持沉默不语,也可谓是慎言吧!从不想说话,到懂得沉默是金,再到慎言观自在,我发现从前说的很多话都是废话,说不说都无用,那说他干嘛?只有慎言,少而精,说出来的话才有重量,因为大道至简。由于慎言,也间接“指导”了寺中的大方向,“我”也得到了好处,守住了自己的“方寸”小院。“我”百年来都在做清扫“方寸”小院的工作,而方寸就是心,现在我感悟看来,修行就是修心。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刘博欣宇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