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饿死的人,没什么比每天守着饭菜更幸福的事了。”
那么这一句为什么这个经历过饿的人,每天守着吃的就幸福,我并没有吃掉桌上的食物只是守着它就能喜乐。1.我认为这句话里是一句妄念,当一个人没有修行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因为一个想象就能得到满足,而事实上我们做了什么来改善我们现在的状态么,很多时候我们有太多的想法,但是我们并没有实现,与其产生妄念,不如脚踏实地的把手头的事情做好。2.我为什么会产生满足感,是因为差点饿死。所以差点饿死是让我能够愿意留在寺庙里修行的原因,这种苦难能让我更加真切地体验到留下来的意义。所以真正的修身,一定是源自于内心真切。3.为何方丈给我安排了一个这样的职务,我感觉这是方丈的格物,方丈如此安排必是要从控制贪欲来帮我修行。而口腹之欲又恰好是贪欲中最低层次的,这是修行的开始。
“我怀疑方丈早就知道我偷吃了。”
其实这段话一方面体现了方丈的格物能力,同时也体现了修行要循序渐进。我们有的时候总是用自己做一个标尺来要求别人,比如我带徒弟的时候,总是希望徒弟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这样就让自己变得很坚硬。这里方丈明知而没有去管理,这是最高的无为而治。文章中的我能够清楚的明白方丈知道我偷吃的事情,他虽然没说,但是我已经知道自己是有问题的,并且在心里种下了一颗修正自己的种子。最后,这个自然段里每天其他的僧人都过午不食,武僧还要起早锻炼,这对于我来说是根本做不到的,那么为什么别人能做到呢?我感觉这是因为修行的人会产生一种习惯,这种习惯外人看似奇怪,就像我们今天儒家修身,很多人看似奇怪,很多人不解,甚至认为我们做人很累,其实他们只是看到了表象,并没有对内在进行一个了解。等他走入修身的这扇门,才能真正体会到修身的快乐。
第三自然段虽然短,但也让我收获很多。我做起庄稼活很熟练。上晚课,我基本上都是在睡觉。
其实这句话让我体会了很多,入师门修行,我们起初并没有听到师父的课,也不知道师门里的规矩,我甚至刚开始的时候不知道如何评分,如何评星,但是就生活在师门中,我知道大家干嘛我就该干嘛,大家做的事,我就争取努力地去完成,总之错不了。我当时甚至感觉这些制度和修身也没有关系啊,后来在师门里就有了越来越多熟悉的人,我开始对制度越来越熟悉,也不知道怎么记住的,总之有师弟师妹问起来的时候,我能给他们发过去。日子过的久了,这个木偶不像是木偶了,我开始私信和师兄师弟们聊聊天,问问他们修身的问题,同门的师兄弟给了我很多的建议和帮助。大概这就是天砺师兄前两年给我安排的积香厨。等我修身两年,天砺师兄把我从厨房弄了出来,我成了组里的学习委员,我莫名其妙地发现我可以承担师门里的一部分责任了,我都不知道我是怎么学会的,也不知道我是怎么开始对《启予四书》有了新的感悟,我就知道师父喝茶说话我听着,师父讲课回家我琢磨着,师兄打坐我跟着,师兄讲过去的故事我揣摩着,仅此而已。在师门里,能够跟得上,这已经就是修行的开始了。
我在积香厨擦缸这一部分我的感悟是:第一,修行要日用平常,我们平时要在生活中不断去践行、将日常生活于修身放在一起。《中庸》中说“君子而时中”,说的就是时时刻刻,在生活中处理所有的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持着这个“中”的状态。
第二个,同时修行不要追求着快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这本身就是贪欲和妄念,而是用平常心来对待,
第三个,“从前刷自家的缸,多么简单的事,刷完了把缸放倒”
这句话我的感受是:修身必然要让我们和从前过去的生活模式有所不同,过去的方式是习染,习惯当然很容易、很简单。而不好的习惯不去改变就是贪欲。而我们加入师门修身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去掉过去的习染,不能重复着过去的路。
第四个,也是我感悟最多,对我影响最大的一句就是“无心缸随手,有心手随缸;缸空拽不动,人空拽动缸。”
这一句的感悟颇多。当我们的心是“正”的、心不动的时候,那么缸就随着你而动。而缸是空的,缸的心是正的,我们的心却是动的,自然我们就要随着缸。我们是不是每天也都忙忙活活,忙不完的事、干不完的活,可是晚上回到家,心里空落落的。好像也没干什么?为什么我们这么累,其实就是因为我们的心动了,我们的心不静了,杂念、妄念、贪欲都来了,所以事情就处理不明白了,天天跟着事情跑,自然是事处理不好,自己还遭罪。
现在想想,师门中修行,我们都不能把心放正,天天还到处找心呢,还能做明白啥事?还谈什么“立功、立言、立德”!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王翊名天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