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师父在故事的开始就已经定了一个主线——末法时代。《释氏要览》对“末法时代”的解释是:“若末法时:空有教,无修行者。”用现代的话可以简单的理解为光动嘴,不动手。其实不仅仅是在古代,现在依然如此。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被知识灌溉了大脑,也被知识束缚了手脚。几乎所有的人都给自己的大脑上安了一个光环,都认为自己与众不同。最有意思的是,我们会为了头上的这个光环,做很多美其名曰的“好事”。虽然没有梁武帝那么极端,也像与达摩对话的僧人,只知道定义,不知道究竟。突然想起了王阳明的那句名言:“枝枝叶叶外边寻。”其实对修行者来讲,无论是儒家、道家还是佛家,都不可能只向外头寻就能找到其中的本意。不在自己的本体上下功夫,一切都是枉为。我以前就喜欢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总觉得甩两句古文,知道些定义,才显得高大上。中国有一段时间特别流行中英混说,好像不在一句话里面夹杂几个单词,就显得自己特别落伍。我当时就特别讨厌这样说话的人,后来自己在说话的时候非得加几句古文,这不是一个模式吗?就像孟子说的,退五十步笑话退一百步的,有什么可笑话的,都是逃兵。孔子在《论语》的第一句话就是“学而时习”;孟子一直在生活当中倡导仁义;王阳明教弟子在生活当中知行合一、省察克治。都是在告诉我们别把知识学死了,它是用来指导我们实际生活的。
达摩选择自己闭关的地方就是一次格物,要想等到有缘人太偏僻肯定不行,太热闹又鱼龙混杂。既不能脱离寺庙,又不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是外国人,难以相处。这么看五乳峰真的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闭关场所。第一年的小孩儿特别像来师门唠闲嗑儿的朋友,师父也只是偶尔陪着说说笑笑而已。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来一段时间就消失再不来了,这就明显不是有缘人。师父不止一次说过,只要能传一个人,他就不白传。我曾经天真的以为传人还不容易吗?师父这么高的水平,有多少人会趋之若鹜啊!理想很天真,现实很骨感。绝大多数人被生活的压力、物质的欲望、精神的紧缩,弄得没有心思自我成长。很多人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就变成了一句话:“等我有时间了,再跟师父修行。”
我的内心深处是特别羡慕慧可的。首先是他的决定,可以直接义无反顾地来找达摩;然后是他的坚持,来找达摩的人很多,能够有毅力的坚持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的人没有;还有他的果断,可以为求答案自断其臂;最后是他的慧根,竟然可以顿悟,这个是我极其羡慕的。我在想如果我是慧可我能做到第几步,第一步找达摩是没问题,第二步坚持站在原地不动也没问题,第三步断臂求答案这事儿我就应该会退缩了。因为自己到第三步就停止了,所以第四步自己没想过。不做到第三步,第四步我估计是不可能的。
通过这个故事,我反观我自己。虽然我已经并不是完全的只在嘴上下功夫,但很多时候依然会如此。有的时候也会图一时嘴快,有的时候就想显摆自己,反正自己依然存在这样的毛病。师父能收我们为徒,就是想让我们在社会当中可以实践儒家修身方式。不能完全的扎在学习当中,但不学习又不知道儒家的修身方式是什么,就是要学而时习。
收弟子就是在寻找有缘人,没有缘的人就像走城门的人一样,来来回回,进进出出。无论是在东土还是在现在,传播是要耐得住性子。把自己修好了,有缘人自然就来了。要不然尽管你自己说的天花乱坠,没有事实摆在面前,一切都是虚妄。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赵剑巍天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