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知客僧 读后感002

种善因,结善果

看到这篇文章的那天,是国家公务员考试的日子。看到一张张年轻的面孔,为了一份体面的工作,在竞争极其激烈的情况下仍然坚守着这份追求。我不禁感叹:他们究竟是为了什么而有了今天的选择?是因为喜欢吗?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将来做些什么。是因为赚钱多吗?跟赚钱多的职业相比好像也并不多。那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我想大多数应该是为能有一份体面的、有保障的职业吧!师父说,职业是能够养活自己的一份工作,而事业则是自己热爱并追求的人生理想。故事的结尾处,方丈说:“师弟阅尽人生百态,还能保住慈悲心不变,这是难得的善因啊!有了这个善因,才容易得到证悟解脱的善果。”种善因结善果,世间一切的事情皆是有因有果。《周易.坤卦》文言传中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句话也揭示了这种因果关系。

善因之一,格物致知。

师父的少林寺玄幻微小说之十四《我是知客僧》,讲述了一个在少林寺干了一辈子的知客僧的经历。他年轻的时候也面临着人生的选择:“刚刚出家,老方丈问我想做什么,我就说做知客僧,从此做了一辈子。”年轻的时候,我就很清楚自己的选择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喜欢做知客僧,自己也适合做知客僧。从这一选择里面看出,“我”是格物高手。按照朱熹的说法,格物致知就是即物穷理,即穷究万事万物,以便获得终极知识。从弄懂一件事之中,而明白其中大道。王阳明认为,格物就是端正和自身有关的事物,以便实现良知,唤醒良知,从而参悟其中的大道。文中的“我”就在做知客僧这一件事情上,通过即物穷理,端正事物,最后达到了致良知的至高人生境界。一个少林弟子用儒家的修行方式获得了人生的终极追求。

首先,“我”非常了解自己。我做不了天天打坐的禅僧;做不了每天练功的武僧;做不了天天在积香厨干农活的和尚;也做不了天天动脑筋理财的执事理财僧;更做不了住持方丈;所以只能做知客僧。了解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了解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了解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不想要的是什么。

其次,“我”熟悉作为知客僧每一天应该做的日常工作的一切繁杂琐事。大大小小,林林总总,我都事无巨细,亲力亲为,尽心尽力。慢慢地开始理解事物,熟悉其中的门道,看出其中的道理。

我每天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穷人、富人;男人、女人;小偷、罪犯等等,推己及人,进而去理解他人。了解他们的所求,所想,所感.....以至于到最后,我无形之中能够成为武林之中有头有脸的大人物。这一切都归功于我对他人的了解。

善因之二,事上磨炼。

选择了做知客僧,也就选择了一种修行方式——事上磨炼。“事上磨炼”是王阳明晚年提出的重要的修身方法。我“从少林寺清晨打开大门开始,到晚上送走最后一批香客关寺门为止,一整天我们知客僧都得在院子里忙活。”静心是儒释道三家修行的法门,而我呢?偏偏选择了让自己的心忙起来,选择了反其道而行之。在红尘琐事中修心,找心,收放心,正心,最后直悟本心。

善因之三,无我利他之心。

每一天的忙忙碌碌都是为了服务于他人,没有一件事是为了自己。完全达到了“无我”的境界。无我利他即是天理。孟子说: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我有一颗赤子之心,纯粹而善良的慈悲心。“回答问路、指引方向,卖香烛,指点上香,敲木鱼唱经,想办法向施主化缘,出售各种小物件,解答施主们的各种问题,帮助有困难或是有特殊需求的施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每天周而复始,乐此不疲。从寺内到寺外,从山上到山下,从小事到大事,从生到死......我的心在经受着磨炼,越来越柔软,从最初的多愁善感,到心痛不已,再到最后的喜乐平和......

天地原来如此,人生原来如此,修行原来如此,本心原来如此......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闫立荣宇长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