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发生的一切都有它的可追溯性,佛家称之为因果。方丈在这里面点出了前一集的因果,推波助澜的不一定是风暴,也可能是暗流。我们不知道的事情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只是我们没有看到那一面。如果方丈小时候不去问老方丈,他也不会得知这个事情背后的运作。从小看武侠片就听过方丈的名头,一直都简单的以为属于一寺之主,从来没有去探索过“方丈”这个词的含义。禅宗据《维摩诘经》说:“身为菩萨的维摩诘居士所住的卧室虽仅仅一丈见方,却能容纳二千师子之座,有不可思议之妙。”“方丈”两字用来形容我们的内心最恰当不过,陆九渊提出“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指出心是宇宙万物之源,王阳明将其升华到“致良知”。其实都是让我们在心上下功夫。就像沙弥问方丈的问题那样。如果不往心里去,问题都只是停留在问与答之间。即使方丈给出了正确答案,他依然不会明白。所有正确答案都需要从心里发生,自己参悟。故事中方丈说了一首偈,“萧然独处意沉吟,谁信无弦发妙音。终日法堂唯静坐,更无人问本来心。”我的理解就是方丈没有遇到知音,没有人能理解他,大家求的都是表面上的东西,从来不从自己的心里发问。就像王阳明说他的弟子“枝枝叶叶外头寻”那样,不在自己的身上下功夫,总是向外寻找,渴望有一个人能点破他的迷惘,给他正确答案,更渴望有人能助他开悟,其实这就是最大的妄念。
既然是在社会上生存,我们就需要脚踏实地地入世修行。方丈有寺庙,有僧人需要管理,我们也有家庭,父母,爱人,子女,朋友需要照顾和交往。时间是向前走的,我们不能总纠结在过去的得失之中。作为少林寺的方丈,需要考虑的就是整个少林寺的生存和发展。就像老方丈一样,借助达摩的势让整个少林寺成为了禅宗祖庭。虽然吃、喝、拉、撒都要管,但也是有轻重缓急,对于方丈来讲,考虑更多的是知道谁来了?如果把整个少林寺看作是一体,方丈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这个自己就是整个少林寺。他要知道少林寺有多少资产?有多少僧人?每个僧人都有那些特长?了解这些资源才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自己内在有序循环,形成一个良性生长环境。当然最重要的是做决定,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要知道向谁求助。其实这就是儒家说的素其位而行,在什么位置上就应该考虑这个位置的事情,不能越位。我也是一家之主,上有老人下有子女,单位也有一群老师。也在跟着师父修行。看完之后突然有些迷茫。以前总会想,如果我是方丈会怎么样?这次我突然想到如果方丈是我会怎么做?他的妥当是什么?怎么带领家族、书院走向成功?突然感觉自己就像小沙弥,一脸无知。以前把齐家、治国分开算,实际上这两个是一个东西。顾此失彼是我犯的最大错误,一个东西何来的彼此!
从方丈的角度,我们看到了神僧的另一面,也慢慢清楚神僧的扫地百年其实也有“香火气息”的一面。方丈的厉害之处就是他借助神僧的名头,不仅少林寺里难管的武僧慢慢得到了归顺,更让少林寺的名头越来越响亮。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丈也变成了老方丈,他也开始慢慢的掌握了老方丈从前的那一套逻辑。从方丈问神僧的问题来看,他还没有完全入门,依然有分别心。神僧最后的“去吧”更像是随口禅,我突然有一个有意思的想法,“随口禅”要是听者做对了,就是神奇;“随口禅”要是听者做错了,那就是理解不到。说来说去,还是在听者的心。
作者:启予弟子赵剑巍天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