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方丈 读后感001

本段故事从一个方丈开始讲起。少林寺被大众称为“禅宗祖庭”最初是来源于老方丈悄悄地对外宣传祖师佛法高深,才迎来了二祖慧可。其实启予国学门的宗旨就是弘扬国学改变世道人心。恩师杨军先生就常常要求弟子,如果既不修身又不弘扬就不配跟随他修行了。所以我理解老方丈回头看了我那眼神中包含的深意应该是佛法高深也需要有人大力弘扬。

从菩提达摩开始到现在,禅宗已经传法五世了。除了达摩。他们都不曾在少林寺修行过,但少林寺却被称为“禅宗祖庭”,真正原因是什么呢?人生有许多问题让我们百思不得其解。但故事通过方丈的师父问他的一个问题:“你家祖坟在哪里?”似乎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孔子也回答过子路类似的问题:“未知生,焉知死。”古人又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我想人应该活在当下,只需把自己活明白,多做利他之事,就不要去牵挂其他的事了。少林寺之所以被称为“禅宗祖庭”,因为他传承的是佛法,不是指某一地方,不是某一件物品,甚至不是某一个人。佛理其实就在人日常生活中,任何人,任何地方,该吃饭你好好吃饭,该喝茶就好好喝茶,如此而已。因为小说在第二段就已经明确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需要自己参悟,最后才能“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道理。

最终我是方丈了,达摩,慧可,方丈走了,我只守着自己的本心,吃粥参禅。慢慢的“心外”之事务自然也“一切平常了”。方丈可以冷静地看清楚外面的事情了。暗中的观察,让方丈意识到了扫地僧的不普通。一次在扫地僧救鸽子的时候。方丈请大和尚开示。他喃喃自语:“佛曾经从鹰嘴里救下一只鸽子,现在我也救了一只鸽子。”这个扫地僧说的是尸毗王救鸽子的典故。这个故事的教义就在尸毗王的这句话里:我不贪图世间的富贵荣华,愿以这样的功德,誓求佛道。他是在告诉众生不要贪图虚无世间的富贵荣华,要有割肉救鸽普度众生的功德,只有抱着誓求佛道之心方能如愿以偿。果然师父在故事的下段就通过扫地僧问“谁让你当方丈的?”开示了方丈的问题,一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方丈的回答诠释了舍己为人愿为他人牺牲,经世济民的精神。所以扫地僧慈祥的笑了。因为他又看到了一位愿意割肉救鸽誓求佛道的人了!

在方丈将扫地僧的院子划为少林寺禁地,外人不许进入这段。我想到了儒家说圣人如天,圣人的伟大只有贤人能认识,贤人如山,他就立在那里,每一个普通老百姓都看得到。方丈的做法不正是将高深佛理的代表扫地僧像圣人一样护在核心,反正普通人也打不赢也看不明,只是徒扰扫地僧的清修。而将由扫地僧指点过武艺的护院武僧护在院外,如贤人像一座一座山一样挡在那里,让越来越多的普通人感受和仰望。“渐渐地没人能打得过护院武僧,也就没人能见到神僧了。”

“我常常以送东西为由到神僧那里坐一会儿,”看了方丈与大和尚的对话“上山采茶的人也喝茶,下山炒茶的人也喝茶,送茶给我的人也喝茶,我也喝茶,大和尚也喝茶。谁喝不是喝?”我突然也有些明白,想到孙悟空到达了灵山之后,被阿傩、迦叶索要人事,唐僧只有把当初唐王所赠的紫金钵盂留给了他们,才被传了一些真经,如来佛祖回答他经不可轻传,亦不可以空取,虽然西游记本意是讲无字真经与有字真经的佛理,但我觉得是不是也说,即使是佛他也需要尽人事的啊。而且“炒茶也是炒,炒什么不是炒?”所以在故事后段,点明白了无论历朝历代,无论是何人,你在这个世上活着,无论皇帝也好,老百姓也好,就算是修行的和尚他也要修人事。《大学》上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所以古人认为人应该追求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因为你如果事功都修不好,就很难让人敬仰,少林寺就不可能四外拓展成为大唐屈指可数的大寺了。

师父在小说的最后这句:“今天我喝过茶了,该吃粥了吧?”似乎也是在问我们:“你真的参透了喝茶与吃粥中的道理吗?”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天润彭海林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