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追求人生真谛和究竟解脱,在父母去世后毅然出家。”读了这句话,我对两个词印象极为深刻。
一个是真谛。什么是真?一切有为法都是梦幻泡影,那么天理就是这真,可是天理那么抽象,我们是真的在寻找它吗?我们是在努力地明心见性么?还是我们修行过程中,本就不诚,只是在迷迷糊糊的读书、写东西来装作精进的样子?又或者我们只是利用我们的师门所学在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如果如此,那么我们的修行也是梦幻泡影。
那天我问师父:“师父,如果我们所做的事情是能够让我们更快的接近事业的成功,但是它却有违仁,可以做么?”师父说:“不可以。”问了之后我就后悔自己问问题没有做到“审问”二字。“仁”是修身的基础,如果连“仁”都做不到,还谈什么修行,连修心的心都丢了,还谈什么愿景,又怎么可能让事业更成功?那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只是这个坑我们现在看不到而已。愚钝如我,怎敢把精进二字用在自己身上,真是虚得多,真的少。
另一个是“毅然”。毅然需要勇气,需要踏出那一步我们该走的、必然要走的路。同时,这个词也告诉我们,要踏上寻找真理的路,必然要经历坎坷挫折,没有勇气的人,怎么敢踏出这一步。我很幸运,因为师父、师兄,我勇敢的迈开了步子走了出来。
“我”读经参禅,却始终不能开悟,文中三位师父给我讲的都是参禅不能开悟,而告诉我的方法却都是日常中的事物。正应了我们修行上常用的那句话“日用平常”。修行不是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得来的就是镜花水月、梦幻泡影的虚无。磨砖的师父告诉了我,只顾参禅就如同日日磨砖,砖永远磨不成镜子。而不能用在生活里的禅也永远悟不到人生的真谛。第二个师父说“三斤麻”,我认为这麻说的就是我们的纠缠,只有在世俗的纠缠、与人的交流牵绊中,我们才能洞察人心,才能看清自己。第三个师父说的是喝茶、吃饭,这一句也是在告诉我们日用平常,在吃喝拉撒里去感悟。
到了少林寺,“我”感觉时间都浪费在了路上,耽误了参禅,所以向方丈抱怨,希望能换个距离禅堂近点的地方住。师父在这一段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还说人生就是在路上”,而这一句更是直接点题,如若想要修行,那么人生无处不修行,修行不只是读书,而是要在一点一滴细微的地方去感悟,这样才是真修行。
后面对金碧辉煌的大殿和僧兵吃肉看不惯,也正是我参禅难以开悟的原因之一,“我”着相了。我看到这些认为佛家不该如此,是佛如此,还是我如此。如果我心中没有贪欲。怎能看到贪欲,如果我们心中没有杂念,又怎会看到那“金碧辉煌”。
方丈给我介绍了一位禅师来带我修行,第一天让我接待香客,迎来送往,解释俗世,这正是在世俗中炼心的过程。第二天收拾卫生,擦佛像,这是修勤,同时更是去除傲慢心的过程,师父也曾说过,想要去除傲慢心可以从做家务开始。前文中,“我”认为读书很快,寺庙里各种不对正是傲慢心所致。而第三天“一个和尚去买刀伤药算怎么回事”这句一方面体现了“我”的傲慢,同时也体现了我没有参透真谛。修行首先就要修个“仁”字,没有“仁”哪有后面的“义”。当我关心伤者,“仁”就发动了,而遵循仁去做就是符合天理的,自然也就妥当,又何必在乎别人怎么看怎么说,在意了就又缺了儒家的“勇”。第四天,真假五行拳,对于禅僧来说谁真谁假并没有意义,去争就是图名、贪欲,这是在告诉我如何“放下”,除去自己的贪欲。第五天参加丧礼,我感觉这是我们看透死的机会,每次参加葬礼后我都会想很多东西,人为什么要贪图那么多,当我们死去的时候会剩下什么?紧接着第六天让我去请稳婆,这就是看到了生,当生死都在眼里,我们能不能知道我们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最后与方丈的攀谈,方丈告诉我“从来处来,从去处去”,我感觉天命落在我们身上就是性,而性之后,后天习染影响了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想要参透,就要回到我们来的地方,是性,是命,最终是天理。而“我”在最终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这句话我理解就是天理无处不在,如若宇宙即我心,我又来自哪里?我又需要去哪里?哪里都在心里,世间万物都为梦幻泡影,我们又何必在意表象,一箪食一瓢饮,也同样可以走向修身的成功。
写到这里,总感觉读后感结束的有点仓促,想继续写,却也写不尽,这就是修身不到啊!且不说能不能看透,只是“反约”这一点都难以做到。我幸运地敲开了修身的门,找到了一个愿意反反复复教我、拉着我的师父,剩下的就是要跟住师门的步伐,大步地向前走了!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王翊名天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