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过这一篇,总感觉好像缺了点什么,想又想不出来,想问师父,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问。可是心里又有一些东西想要往出跑。
情来了就真心用情;义来了,就义无反顾。小说中这两句说的不就正是物来顺应?那么我们在什么样的状态下才是物来顺应呢?我感觉就是书中说的喜乐平和,当事情来的时候,我们能保持心安的状态去面对、去接受,好事就保持敬慎,坏事就想想这是修身的机会,如若做到这个地步,也就没有什么“好、坏”之分,自然也就“喜乐平和”了。
课后与师父喝茶就曾经讨论过这个“喜乐平和”。师父说想要做到喜乐平和就要做到两点:常惺惺、常快活。而我们想要常快活,就要看透、放下。什么是看透?看透就是事情发生了,我们能看到事情发生的根是什么。小说中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既然命不可改,我们就要看透本质。就像昨天我开车,左前轮掉在了沟里,我下车看着车轮,突然笑了,旁边的人看到都围过来问我“别担心啊,不一定坏…….”我站在车旁,心里在想“我怎么一点都不担心呢?”。然后脑子里出来的就是那三个轮子在地上啊,三个轮子在地上,多幸运,然后上车、倒挡、给油,出发回家。结果开着开着我就笑了,高峰期怎么就这么过去了,路上车很少,开得很舒服、很顺畅,我哼着歌回了家,反倒也没有耽误什么时间。掉沟里是坏事么?显然不是。车掉沟里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的心掉到了沟里去,那可就难救了。
看透了才能放下,如果看透了,还不放下,不就成了大倔驴?
下面再说说小说中的一些细节。
大武僧把修行分成了几个次第。1.粗鲁武夫,好勇斗狠。2.武术,用武来制止暴力,惩恶扬善。3.把武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称为武学。4.以武证道,由术入道,称之为武道。我感觉修身也是如此,刚开始修身,从读书开始,所以就有了第一个层次:卖弄知识,只求赞叹。当我们了解了修身的真谛,就进入了第二个层次:用所学来助人、行善,以积累阴德。可是越是想要将天理、将我们的性展现出来,我们就越是要深入研究,这就进入了第三个层次:把修身当成是一种学问,博学、慎思、笃行、审问。当我们读了很多圣贤书,就仿佛与圣贤对话,就会想要去寻找人生的真谛、存在的意义,想要活个明白,实现我心光明,这也就是第四个层次明心见性,返回天理。
如果把这四个次第理解为“格物”。那么过去我们只凭情绪,不去客观思考,就如同粗鲁武夫。最多图的一个“聪明”。而当我们发现格物是为了把事情办得妥当,成为了我们日常指导我们处理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个“术”。“格物”如果再上升一个层次,就变成了一门学问,一门建立在“敬、静、净”上的学问,这个时候就像小说中的“武学”。格物最高的境界就是明白大道了。也正是小说中提到习武的第四层境界。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多,回头又看了一遍,才发现心里剩下的只有一句话“修身要有愿景,却又要不求结果,实现与否并不重要,走在修身的路上,能做到‘日日新’便好。”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王翊名天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