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点,朱元璋农民本色的体现是勤快。中国历史上最勤快的皇帝可能就是朱元璋。现在有历史学家根据史料记载进行统计,发现朱元璋做皇帝的工作量一般人承受不了。从洪武八年9月14日至21日,8天之内,朱元璋审批奏折1666件,处理国家大事3391件,平均每天批阅奏折200多件,处理国事400多件。这个工作量是平均量,不是偶尔一天,所以称他为历史上最勤快的皇帝,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史料记载,朱元璋当皇帝之后经常批阅奏折到后半夜,相当勤政。这里有一件趣事,他看奏折思考国家大事,想到了一件事应该如何处理或者交代谁去处理,可大半夜的也没法下圣旨,他怕自己第二天早上上朝忘了,就把要办的事写一个字条,让宫女拿线缝在龙袍上。就这样,批着奏折又想起一件事来,就再写个纸条缝上。等朱元璋从宫里出来上早朝,文武百官看着都懵了,皇上浑身飘着“羽毛”。大家山呼万岁之后,朱元璋坐在上边就开始一张一张往下摘字条,安排布置工作。所以说,朱元璋这个皇上非常勤快。
我们不禁要问,皇上为何会累成这样?原因就是,从赵匡胤开始,加强中央集权,把地方权力收回中央;弱化宰相的权力,加强君主的权力。权力都集中到皇上一个人身上,别人都没有决策权,大事小事都得皇上做主,所以皇帝就忙不过来了。
朱元璋身上最大的美德是两个字,一个勤、一个俭。这两点就是他的农民本色,传统中国农民的最大美德勤俭,在朱元璋身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朱元璋还有一件事,我觉得是应该肯定的,那就是“不改出身”。正因为如此,他们家历代祖先的小名,在史书里都能查到。自己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给自己找一个伟大的祖先,编一个辉煌的家谱。
从史书记载来看,朱元璋登基后,手下有文臣怂恿他:皇上您虽然出身贫寒,但祖上不是这个样子吧?您想想是不是跟大儒朱熹是本家?一开始朱元璋有点心动,他要是一声令下,那文臣肯定马上就能制造出他是朱熹第几代子孙之类的编纂。正当朱元璋拿不定主意的时候,他接见了一个大商人,也姓朱。朱元璋就问他,你跟朱熹有关系吗?对方不敢撒谎,回答没有关系,虽然同姓,但他是他、我是我,不是一家子。朱元璋听完后很有感慨,一个商人都不乱认祖宗,我堂堂皇帝乱认祖宗,岂不让人笑话,便把这个念头打消了。
所以皇家族谱如实记载,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仲八、初六等朱元璋祖上的名字。这应该是他的一个优点,不伪装。英雄不怕出身低,能正视自己的出身,这是一个好的心态,正确的心态。如果回避这一点,把年轻时候的苦日子刻意去隐瞒,那心境就变了,心胸就变了。
后来,在御制皇陵碑里面,朱元璋自己写了一篇文章叙述他的经历和家事。什么时候父亲、大哥饿死,什么时候出家,什么时候出去要饭,朱元璋的自述全是如实记述。
以上是我认为朱元璋性格里面体现农民质朴本色的一些方面,作为一个普通农民,朱元璋继承了这些传统美德。换句话说,这些可能是大多数农民都具有的品德素质,但朱元璋能从草根起家,脱颖而出成为皇帝,仅仅靠农民的传统美德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在共性之外,朱元璋性格上还有哪些特性是超越了农民的传统美德的呢?
第一个方面是大局观。
赵匡胤时期的封桩库,也就是赵匡胤为了收回燕云十六州而攒下的私房钱。朱元璋读到这段史书时有个点评,草根评草根:
人君以四海为家,因天下之财供天下之用,何有公私之别?太宗宋之贤君,亦复如此,他如汉灵帝之西园,唐德宗之琼林、大盈库,不必深责也。宋自乾德、开宝以来,有司计度之所缺者,必藉其数以贷于内藏,俟课赋有余则偿之。凡有司用度,乃国家经费,何以贷为?缺而许贷,贷而复偿,是犹为商贾者自与其家较量出入。及内藏既盈,乃以牙签别名其物,参验帐籍。晚年出签示真宗曰:‘善保此足矣。’贻谋如此,何足为训?《书》曰:‘慎厥终,惟其始。’太宗首开私财之端,及其后世,困于兵革,三司财帛耗竭,而内藏积而不发,间有发缗钱数十万以佐军资,便以为能行其所难。皆由太宗不能善始故也。
朱元璋说,做皇帝的应以四海为家,用全国的财富供全国之用,何必分公私。太宗算是宋朝的贤君,也有小家子气,看不开。他给赵匡胤的这个评价,不觉让人想起赵匡胤骂桑维翰,“穷措大,眼也小,赐与十万贯,则塞破屋子矣。”朱元璋评赵匡胤和赵匡胤骂桑维翰有一比。一对比,我们更能发现朱元璋的大局观。
朱元璋还批评了另外两个皇帝,汉灵帝和唐德宗。两个鼎盛朝代的皇帝,这两个人还不如赵匡胤,赵匡胤攒钱毕竟是为国家大事,为了赎回燕云十六州。而汉灵帝在西园攒私房钱,唐德宗设琼林、大盈库攒私房钱,根本不是为国家考虑,只是为了自己吃喝玩乐。朱元璋骂这两个主儿,把政府钱当做个人的私房钱,这种皇帝就不是小家子气的问题了,连提及都不值得了。
但朱元璋说得是对的,做皇帝的应以四海为家,用全国的财富供全国之用。朱元璋的这种大局观,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心胸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没有这么大的心胸、境界,也就不可能有这么大的事业。
第二个方面是招纳贤才、驾驭贤才。
朱元璋自己总结,他对待人才的态度,“尝推赤心以待,随其才任使之,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财乏则厚之以赏。安肯散其部曲,使人自危疑,负来归之心哉?”但是,第一句话,“赤心以待”,他虽然这么说,却并没有完全做到,这句话纯粹属于美化自己。朱元璋猜忌心相当强,哪能做到赤心以待?!但是,“随其才任使之”,根据这个人才的特点,给他安排一个合适的岗位,用我们如今的管理学理论,就是为合适的人找合适的岗位,为合适的岗位找合适的人,这一点朱元璋是做到的。
如何驾驭人才呢?朱元璋说的很实在,同时也是这么干的,“兵少则益之以兵,位卑则隆之以爵,财乏则厚之以赏”。这个将军部队少兵少,那我给他增加兵;这个人职务低,我给他升官;他缺钱我给他钱,给他赏赐。总而言之,你要啥我给你啥,这是朱元璋驾驭人才的方法。朱元璋这个驾驭贤才、招纳贤才、会用人的素质,超越了他农民本色的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