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安徽凤阳一带大旱,同时瘟疫流行。朱元璋的父母、大哥全死于这场瘟疫,家里却没有坟地安葬。朱元璋和二哥商量去求助老东家,从他爸到他们兄弟都给这家当长工,希望地主家能给找个地方,把父兄下葬,可是地主没有答应。本村另一家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让埋在他们家的地边上。坟地落实之后,买不起棺材,就把他爸生前穿的破衣裳穿上直接埋了,可见当时朱元璋家里穷到什么地步。
父母、大哥相继病逝后,朱元璋和二哥身无分文,解决不了生计问题,两人一商量,与其两个人在一起等着饿死,不如各自想办法逃生,随后哥俩分手。朱元璋开始要饭乞讨。
当时这一地区全都大旱,灾荒相当严重,即使是地主家都没余粮,要饭都不好要。朱元璋发现寺庙里有吃的,于是就在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由此可见,朱元璋天出家不是出于宗教信仰,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这一年的灾荒实在是太严重了,朱元璋出家四个月之后,庙里也断粮了,老方丈告诉手下,一人一个钵,一人一个斗笠,各位出去行脚去吧。朱元璋就开始作为行脚僧周游各地,托钵出去要饭。这一走就是好几年,从1344年朱元璋开始托钵行脚,到1348年灾荒年代终于过去,寺里又能养得起和尚了,朱元璋才重新回到皇觉寺。
为什么要介绍朱元璋的这段经历?朱元璋在外托钵要饭三四年,社会阅历跟赵匡胤有一拼。赵匡胤独自闯荡江湖两三年,也曾经有饥饿吃不上饭的时候,但朱元璋比他更惨。这俩人年轻时候的经历是相似的,三教九流乃至五行八作什么人都认识,坑蒙拐骗偷哪个行当都熟悉,底层社会阅历丰富。朱元璋比赵匡胤还多一条经历,出家当过和尚,接触到宗教界,这是人生宝贵的经验。
接下来就出现了元朝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其中队伍之一首领叫郭子兴,离朱元璋的家乡最近。朱元璋年轻时候的伙伴朋友,有的已经投奔到郭子兴的队伍里,给朱元璋捎信,劝他也来加入起义队伍,最起码吃喝不愁。朱元璋这时候在庙里也并不安心,因为他不是为宗教信仰出家,就是为了混口饭吃。
另外,在庙里也有过捅娄子惹祸的事情。他当了皇上之后,有个神化、美化他的段子,讲的是,他作小和尚被老方丈安排打扫大殿,因为打扫大殿的时候需要把佛像搬一搬,扫完了再搬回去。朱元璋嫌费事,就冲着这些佛像发牢骚,“你们就不能让一让?”结果佛像真就给他让开了,等他扫完了,朱元璋又说,“都回去吧!”大多数佛像都很配合,只有一尊大佛像不动,朱元璋一气之下在这尊佛像背后贴了张纸条,上面写着“流放三千里”。发配佛祖,这估计也是历史上仅此一回。这件事被方丈发现了,结果可想而知。
朱元璋本来就不愿意在庙里呆下云,此时正好有朋友介绍,朱元璋就于1351年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这一年他23岁。
加入郭子兴的队伍之后,因为作战勇敢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成为侍卫队亲随。朱元璋25岁这一年,与马氏结婚,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据说,这个马皇后是郭子兴一个朋友的女儿。朋友去世时把女儿托付给郭子兴照顾,郭子兴就当干闺女养大。马氏到了结婚的年纪,郭子兴觉得朱元璋不错,便从中撮合,把干闺女嫁给了朱元璋。
这位马氏的为人和朱元璋有很大反差,马皇后相当厚道。明朝建国之后,朱元璋大杀功臣的时候,马皇后一直在劝阻,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马皇后保下了宋濂。宋濂可以说是开国文臣之首,而且早些时候朱元璋请宋濂教过自己的孩子,算是朱元璋家的私塾先生。后来朱元璋借故要杀他,马皇后怎么劝都劝不了,就开始吃素。有一天吃饭时,朱元璋看着皇后不动酒肉,询问是怎么回事?马皇后回答,即便是普通农民家请个先生教自己的孩子,最后也没有和先生翻脸的,咱们皇家请个先生,最后反倒是把先生杀了,你不听我劝,我保不了他,只能现在开始吃素,给先生祈福了。因为这个缘由,朱元璋饶了宋濂。这个例子说明马皇后为人相当厚道。
朱元璋晚年性格多疑,大杀功臣,几乎逮谁杀谁。当然他也为了马皇后杀过人。那个时代妇女都裹脚了,马皇后没裹过脚,被人当作玩笑。也是有人很无聊,画个漫画在街上、胡同里到处贴,漫画中一个女人很大的脚,怀里还抱着一个西瓜。因为朱元璋和马皇后都是淮西人,淮水西边的。大家拿这幅淮西马大脚的画取乐。朱元璋有一次微服私访,就看见了满街贴着这张画,朱元璋当然明白是啥意思,就派手下人查是谁画的,结果是查不出来。不要以为查不出来朱元璋就没办法了,朱元璋下令以发现这幅画的地方为中心,方圆这一片的人家全部赐死,统统灭门。
马皇后后来生病却拒绝治疗,她的理由是怕大夫治不好病,朱元璋又要大开杀戒,马皇后说得很明确,哪个大夫给我看病,要是我好了,大夫平安无事;我要是死了,你还不诛人家九族啊。所以马皇后拒绝治疗,不久病逝。马皇后是非常仁德的,但朱元璋不是这样。
这两人虽然性格反差很大,但婚后感情非常好。晚年朱元璋谁都怀疑,唯独听马皇后的。史书中记载朱元璋晚年十分暴躁,杀人如麻,所作所为都让人怀疑是精神分裂。在这样的状态下,谁都不敢跟朱元璋说真话,唯一能劝他的就是马皇后。所以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如果马皇后不死,朱元璋能少杀不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