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还做了一件事情,对后代影响深远。我们看古代官员戴的乌纱帽两边有翅儿,这是赵匡胤设计的,起什么作用呢?赵匡胤发现朝中讨论国家大事的时候,大臣经常交头接耳,私下先商量。赵匡胤心中不悦,不希望他们私下开小会,私下串联。但是如果直接禁止开小会、禁止交头接耳,说出来也不雅,执行起来也困难。怎么能杜绝这个现象呢,赵匡胤回宫里想了一晚,第二天出台政策改革官服和官帽,新的官帽都戴纱帽翅,官员再想接头接耳就不行了,不能再靠近别的大臣耳朵说话,俩人距离远,说话必须大声,皇帝就能听见了。
赵匡胤这招很高明!前提条件是赵匡胤的性格厚道、大度、直率,在面对问题的时侯,不依靠暴力方式解决,这是赵匡胤聪明过人之处。
最后我们谈一下赵匡胤之死。
赵匡胤是非正常死亡,关键人物是他的弟弟赵匡义。因为赵匡胤当了皇帝,赵匡义这个名字需要避讳,所以改名为赵光义。他们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
有一个神话故事,据说当年地方受灾,赵匡胤哥俩儿岁数很小,一家人逃难时,他爸用担子挑着两个箩筐,赵匡胤和他弟弟一人坐一个箩筐,他爸挑着赶路。途中遇见后来跟赵匡胤赌华山的陈抟老祖,老祖非常感慨,说了两句诗,“莫道当今无天子,都将天子上担挑”,谁说当今没有天子啊,这天子都拿担子挑了。这是传说陈抟老祖早就知道这哥俩都能当皇帝。
我严重怀疑这是宋太宗编造出来的,用来神化自己继位的行为,但有一条历史记载很清楚,他俩儿是一母同胞,母亲是昭宪太后,母亲比较喜欢二儿子。赵匡胤34岁当皇帝时母亲还在,老太太跟赵匡胤沟通过,希望赵匡胤确定弟弟为接班人,等赵光义去世之后,再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这样赵家人人有份。
老太太说的这种事在中国历史上也不是没有,这叫“兄终弟及”。目前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王位还是这么传递的。
据说当时赵匡胤答应了,两兄弟立下盟约,史称“金匮之盟”。所以在赵匡胤生前,赵光义就具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地位,古代称为储君,用我们今天话说,这是已经确定的接班人。
古代野史记载,有一天很晚了,当时只有他们兄弟两人在屋里秉烛谈心,没有外人参与,后来这哥俩儿因为讨论国家大事发生了争执,外面的太监在窗户纸上看到屋里的投影,具体情况不知道,但好像看到了斧头的影子,所以这件事叫“烛光斧影”。前一天晚上隐隐约约看到的是这个场景,第二天早晨宫里就传出消息,赵匡胤驾崩。新皇帝继位,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对赵匡胤之死,古书的记载里面是有谜团的,有人怀疑赵匡胤是被他弟弟暗害。我个人倾向于不相信这种说法,原因一,赵匡胤是武功高手,是太祖长拳的发明者,一般人很难赢得过他,史书并未记载他弟弟功夫比较好,哥俩要是真动起手来,赵匡胤不应该被打死,尤其是在不惊动外人的情况下被杀死;原因二,他弟弟已经被确定为接班人了,没有杀死赵匡胤的必要。但不管怎么说,赵匡胤年仅五十突然驾崩。
后面的事情简单提一下,赵光义去世之后没有按照约定把皇位传给赵匡胤的儿子,而是传给了自己儿子。评书《杨家将》里有一个人物叫八王爷赵德芳,他手里有一柄凹面金锏,实则是皇上的特殊授权,不管是朝中大臣还是后宫妃子,他看谁不爽无需向皇帝请示,可以直接用凹面金锏把这人打死,杀人不偿命。这个赵德芳实际就是赵匡胤的儿子,应该是赵光义去世之后的接班人。但是最终赵光义的儿子继位了,觉得对不起赵德芳,于是拿这个特权作为补偿,这是杨家将故事里面的历史背景。
我们总体评价一下赵匡胤。
作为草根皇帝,赵匡胤成功的资本首先在于好的性格和基层经验,其次是牢固的人脉和共同的利益。
我们反思一下黄袍加身,古代讲究一朝天子一朝臣,团队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老大是身不由己的。古人也有这么评价黄袍加身的,即赵匡胤真有可能不知道,真的是身不由己,手下弟兄们想做开国元勋,想做大将军,想做丞相……他们的利益得到满足的前提条件就是,必须把赵匡胤推上皇帝的宝座,这就是共同利益的需要。所以,作为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当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要注意这一点,必须考虑和重视手下人的想法、追求,否则队伍就容易散了!这是我们看赵匡胤的成功经历所得到的启示。
第三,赵匡胤的好性格体现在慷慨、施舍,这很符合儒家的理念。《大学》上讲“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你能散出财,就能聚住人,你要把财都敛了,人就散了,队伍就没了,这是永恒的规律。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有更大的追求,把事业做大,一定要懂得把财散出去,然后才会有人聚起来,才能帮你把事业推向更高。若是只想着聚财、守财,人心必然就散了,事业就不可能再往前发展了。
第四个特点,善于把握问题的关键,善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具体案例大家可以参悟“杯酒释兵权”,解决功臣安置问题,解决藩镇割据问题。
作为总结,我们再一次强调精英应该怎样读书,目前社会上很多人把这个问题当成小事忽略了。在这里需要反复强调,我们一定要借鉴赵匡胤的做法,学会精英读书法,这个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