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31 刘备 团队内部的矛盾 四

华容道后诸葛亮和关羽矛盾激化后,刘备作为一把手的处理方案是提拔关羽镇守荆州,这个决策一做出来,就意味着诸葛亮这个人更不可能融入核心团队了,而且从此也不可能对刘备绝对忠心、绝对尽力了。

核心团队公开打压诸葛亮的行为,是需要我们反思的另一个问题。刘备放弃整体发展战略,只考虑眼前人际关系,当年隆中对一起设计好的整体发展战略完全忘了,应该怎样利用荆州,荆州在整个战略发展里处于什么地位已经完全忘了。

实际上这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都会出现的状况,当公司内部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的时候,关注力往往会集中在内部的人际关系上,公司的宏观发展策略、战略目标,甚至外围因素都忽视了,这是管理中的严重错误。为什么要强调公司内部的和谐,最大的弊端在于不和谐会牵扯到管理层的注意力。精力主要用于解决内部问题,很可能造成没有人关注宏观,没有人关注发展,都在内耗,公司必然会出现高台跳水甚至更不好的结果。

以上这些是华容道给我们的一些启示。它不仅影响到刘备团队的发展, 同时也影响了诸葛亮的一生,那年他27岁,虽然刘备白帝城托孤,但诸葛亮恐怕并没有从这个阴影当中走出来,即便是后来出将入相、率兵北伐,他最终也没能走出来。

这就得提一下刘备的儿子刘禅了。

我们通常以为刘禅是扶不起来的阿斗,实则恐怕不是。蜀国被灭,他被俘后押到北方成为降王,在一次宫庭宴会上,人家问他在这儿快乐吗,还想不想回四川?他说,“此间乐,不思蜀","乐不思蜀"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国家让人灭了,他在这儿还声色犬马过得挺滋润的,让人觉得根本不用防范他。

他手下人看不过去了,趁他出去上厕所,一个手下跟过来告诉他,不能这么说,别人问想不想四川,得说想,得说老爸的坟在那儿,得说挺惦记的,想回去看看,这样才有可能被释放回家。刘禅满口答应。席间又被问到想不想四川,刘禅就把刚才手下教的那套话说了一遍,想哭哭不出来,还把眼睛使劲闭上了。问话的人逗他说,你刚才说的那些话好像是别人说的呀!刘禅把眼睛睁开说,你说的对呀,是他在厕所教我的。由此落下个“扶不起的阿斗”的名声。

可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这个故事,就会发现这个结论不对,这正是刘禅的聪明之处。敌人问你想不想四川,你还敢说想?你想回去干嘛?你要是说想回去,就是想回去东山再起,那还能留得下你吗?肯定会被干掉。在亡国之君当中,刘禅能得善终是不容易的,他能活到自然死,跟他乐不思蜀有直接的关系,这就是他的聪明之处。

反而是那个大臣不懂事,但刘禅把事情处理得相当妥当。大臣跟到厕所了,只能答应,接着装傻。这时候不能说破,不能告诉大臣这样说容易惹事,就算那时候厕所没有监控录像,但是这个大臣出来之后,表情、态度发生变化,一定会让人识破。所以他要纹丝不动,一点不吐口,你怎么劝我,我就照你教我的去说,而且说的一模一样,专门让人听出来不是自己的话,被识破后又主动交代,我没那个心思。如此看来,阿斗心眼儿真的是太多了。

刘备对诸葛亮的忌惮,刘禅不可能毫不知情,加之他心机很深,诸葛亮不一定有把握斗得过他。所以,我们也就理解,为什么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一直没成功,却一直坚持北伐。因为只有这样,诸葛亮才能以一个刘禅否定不了的借口掌控兵权,那就是刘备的临终遗言。

诸葛亮的《出师表》里写得很清楚,“兴复汉室、恢复中原,先帝之遗愿”,所以我们必须北伐,刘禅没有办法不批准。这样,诸葛亮就能掌握兵权,也就保证了自己和人身安全。

要讲究勾心斗角,诸葛亮也没把握玩过刘禅,所以诸葛亮不能交出兵权回成都当丞相,每天和刘禅在一起反而容易惹祸上身,诸葛亮心里没底,所以以北伐为借口掌握兵权,长年带领部队在外作战不回成都,刘禅抓不住他的毛病。但是这样做也有个副作用,四川潮湿,长期在部队住帐篷,所以我严重怀疑诸葛亮晚年可能患上风湿病了。《三国演义》里描写两军阵前,别人都骑马跑得快,他却坐着车出来,不单是行进困难,如果是逃跑也不容易啊。诸葛亮坚持坐车,可能那时已经患上风湿病了,腿脚不利索,骑马不方便了。

诸葛亮的后半生都没走出华容道的阴影,这是我的结论。人生很多事情,特别在年轻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处理,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是百年身。年轻的时候一招失误,一个决策失误,负面的阴影可能会笼罩你一生的。这是诸葛亮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惨痛教训。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