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30 刘备 团队内部的矛盾 三

关羽负责荆州事务之后,私自决定北伐,这段历史非常辉煌。关羽北伐的开始,进展非常顺利,水淹七军,史书记载,曹魏朝中大臣都有迁都以避关羽风头的言论了。但是,我们在看到关羽辉煌战绩的同时,不可忘了《隆中对》。由于刘备对关羽的人事任免、关羽北伐等一系列事情,实际上已经违背了诸葛亮设计的总体战略,关羽北伐注定是要失败的。诸葛亮《隆中对》设计的方案是:一支部队从益州出发,一支部队从荆州出发,两支部队相互配合一起北伐。但是关羽完全打乱了原有的设计,他私自从荆州出兵北伐,孤军一支没有后援部队,所以被东吴白衣渡江抄了后路,随后败走麦城。关羽父子俩被东吴活捉,最后被砍头。

关羽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对《隆中对》诸葛亮总体设计的颠覆,其中和人际关系不和谐一点没有关系吗?诸葛亮收拾关羽,关羽能不知道吗?关羽到荆州任职,等于是公开了刘备信任关羽,不信任诸葛亮。诸葛亮设定的总体发展方向,关羽自然敢不执行。这就是内部的分歧矛盾,导致整体战略发展思路不清晰,整体战略目标、战略设计被颠覆,这也是所谓诸葛亮的无奈之一。

《隆中对》被颠覆了,而且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关羽北伐被东吴杀死,激怒了刘备,诸葛亮的战略又一次被调整。诸葛亮的战略是同东吴联盟抗曹,他设计的北伐当时没有提到一点,就是以东吴为盟军,东吴也同时北伐,过长江进攻安徽、山东,北伐部队一共是三支,这是诸葛亮的整体设计。可惜,首先是关羽打乱部署在前,接着是刘备整体颠覆在后。关羽之死导致刘备与东吴开战,与东吴的联盟彻底破裂。

我们不要只看表面,觉得刘备就是为了给二弟报仇,从争霸的角度来讲,这是一个重大战略调整。诸葛亮设计的是联吴抗曹,先灭掉曹操,然后慢慢收拾孙权。而刘备现在更改的战略为,先顺长江而下灭掉东吴,跟曹操形成南北对峙,然后再慢慢地考虑如何灭曹,整体战略完全不同。

刘备团队下一步往哪个方向发展,总体战略设计完全混乱,原因是什么呢?是因为内部的矛盾,导致内部人际关系不和谐,大家都不能理智地思考问题,理智地探讨整体发展方向和战略。全带着偏激而来,形成对人不对事的糟糕局面,最后只能拼谁活得长了。

虽然诸葛亮只活了54岁,但是关羽、刘备在他之前全死了,宏观发展战略才重新回到了诸葛亮的设计方案上。但诸葛亮也很无奈,等他来负责运行整体发展战略时,形势已经变了,最佳发展时期已经错过。荆州已经被东吴占据了,没有荆州,只剩下四川益州,诸葛亮只能继续执行原有的战略联吴抗曹,但是已没有两支队伍同时北伐的战略局面了,只有益州一支部队北伐秦川了,六出祁山,没能取得进展,这是诸葛亮的无奈。时机错过了,他又把他以前的设计拿出来执行,已经完全走样了,这是诸葛亮的无奈。

这种无奈是谁造成的?在华容道问题上如果不与关羽发生摩擦,也不至于出现后面的一系列变化,儒家讲究反求诸己,诸葛亮是自己给自己挖了坑。年轻气盛,非要赌一口气,结果随后的27年就交待在这件事上面了,华容道那年他27岁,他一共活了54岁,可以说这是他前半生、后半生的一个分水岭。

通过分析这件事,我们需要考虑,公司高薪招聘高管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制定宏观发展战略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公司新加入人员和老团队之间产生矛盾和分歧的时候又应该注意什么。

华容道带给我们的思考很多。首先,刘备招聘人才的时候,没有充分照顾原有团队的情绪,而且在原有团队不满情绪已经表达出来的时候,没有及时安抚。

其次,对于新招聘人员授权过于仓促,当然这个和战争进展有关系,诸葛亮一来就遇到作战局面,只能由他来主抓一切了。新聘人员没有基层经历和经验,没有经历锻炼和融入的过程,虽然领导对新聘人员的能力素质非常信任,交权给他,但是授权不能过于仓促,需要给他留一个时间,让他得到原有团队的认可和接纳。可能有人会对照刘邦登台拜帅韩信,韩信也是普通士兵,被萧何追回来直接就成为三军总司令了,这个授权也没有给他一个时间、经历,为何就没有出现刘备团队的这个问题呢?关键在于韩信是在刘邦核心团队的制约之下,韩信没有实力反制刘邦的核心团队。诸葛亮不一样,授权之后,刘备就发现他的核心团队不仅制约不了诸葛亮,反而被诸葛亮治服了,这是不能容忍的。

第三点,刘备有自身的问题,作为一把手心胸不够宽广,不能因为诸葛亮的强势表现就不敢用他了,他毕竟年轻,才二十几岁,以今天来讲,硕士刚毕业,既然是三顾茅庐聘请出来的,就应该让他充分地发挥作用。根源在于刘备作为老板,心胸狭隘,容不下强人,如果盲目保护老团队的利益,那么新人是绝对融不进来的。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