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25 刘备 瓶颈是根据地

刘备起家之时,军阀割据,存在各种势力范围,没有自己的势力地盘是刘备极大的一个问题,也可以说是刘备发展中的一个最大瓶颈。

因为没有自己稳定的地盘,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部队的后勤补给就保证不了,士兵的生活维持不了,战斗力不稳定,部队也就不能扩编,只得维持在一个较低的规模,那么综合实力自然始终是弱小的。刘备早期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制约了他的发展。

刘备起家之初可以说是东奔西走,先后投靠过公孙瓒、袁术、陶谦,最后投靠刘表,全是寄人篱下。一直到官渡之战,诸侯割据的格局已经大致稳定了,刘备还是没有地盘!为什么说格局大致稳定?官渡之战之前,各地割据的军阀很多都被曹操打败了,在北方只剩下两大政治势力,一个是曹操,一个是袁绍。最后这两者之间进行了一次决战,这就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官渡之战。

到官渡之战以前,一些早期出现的军阀都已经没落了,如刘备的那个同学公孙瓒,就已经被袁绍灭掉了。简单说,割据的军阀之间已经进行了大规模的洗牌,到这个时期,形势由混乱趋于明朗了。北方黄河下游仅剩下两大势力,袁绍、曹操;西北有马腾,就是马超的父亲,还有韩遂,这个人后来与马超联手对抗曹操,也是被曹操灭掉的。在曹操地盘的南部还有几股势力,汉中的张鲁,以五斗米道为核心建立的神权政权;荆州的刘表,四川的刘璋,再有就是江东孙策的势力,就是后来三国之中东吴的前身了。到这个时候,刘备还没有自己的地盘。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打败袁绍,吞并了袁绍的地盘,形势发生了较大变化,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刘备投靠了刘表,刘表将他安置在新野,制约刘备的根据地问题始终没有解决,这个瓶颈始终没有突破,他的发展相当艰难曲折。有了这个背景知识,我们就不难理解赤壁之战之后刘备为什么要拼命占领荆州,占据这个大地盘,才是他突破发展瓶颈的最佳机会。

在我们的一生当中,特别是在做事业的时候,几乎每一个人都会遇到瓶颈。如果瓶颈无法突破,就无法上一个新台阶。在这种情况下,怎样突破瓶颈才是应该优先思考的问题,才是头等大事、主攻方向,一定不要把劲使偏了。当然,瓶颈的形式因人而异,刘备的瓶颈是地盘,其他人则可能是别的。认清制约自己发展的瓶颈是什么,不惜一切代价攻克这个瓶颈,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刘备确实曾经想过突破瓶颈的种种方法,但在赤壁之战之前一直没能成功,其中有一次差点成功了,就是陶谦三让徐州。公元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公元201年,曹操亲自讨伐刘备,刘备投奔刘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没有马上南下,这中间有一个缓冲期,从201年到207年,是西凉的马超与曹操对抗的时期。这六年是刘备前半生或者说一生之中过得最安闲、最滋润的时候。

刘表把新野给了刘备,刘表之所以对刘备这么好,是因为刘表也是汉朝宗室,按照家谱排下来刘表和刘备是平辈,没落户草根的优势再次体现。

另外,我们不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把刘表定性为懦弱、无能、昏庸的人,现实并非如此。刘表是东汉末年很有名的一位儒家学者,东汉末年有所谓“八俊”,类似我们今天说的“八大杰出青年”,刘表可是“八俊”之一,在当时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点,刘表和刘备是一个师门的,刘表是受郑玄影响的学者,郑玄是刘备的师叔,所以刘备和刘表之间是有共同语言的。刘表对刘备很好,也是刘备的背景经历决定的。当然,还有利益层面的思考,刘表也认识到了形势的危机,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不可能就此止步不前,下一步麾师南下统一中国,刘表的地盘首当其冲,他也要建立自己的统一战线,联合抗曹,刘备是刘表需要争取的力量。所以,刘表把刘备安置在曹操南下的必经之路,南下第一站的新野。但是刘表预计的战争迟迟没有到来,刘备在新野盘踞六年。

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小块地盘,可以满足自己这支小队伍的需要,既没有战争,也不需要流浪,日子过得非常滋润。

有件小事很有趣。一天,刘备哭着对身边人说,“我发现我的大腿粗了!”当年东奔西走,天天骑着马四处流浪,腿上没有肉,如今在新野过得太滋润了,大腿的肉都长出来了,刘备是在感慨自己过得太安稳,都变胖了。这期间没有发生什么大事,一直到207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

关于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请出来的,还是自荐而来的,史书记载了两种版本。陈寿《三国志》里记载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同时期还有古书记载,是诸葛亮自己投奔了刘备。

一开始刘备并不重视诸葛亮,有一次刘备宴请大家,诸葛亮也在其中,当时他很年轻,才27岁。等到酒席结束,别的客人都告辞了,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有搭理他,自顾自地编帽子。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纺织的手艺是不错的,而且这后来也成为他的业余爱好,当时正巧有人送给他一束牛尾巴毛,刘备就拿过来编织帽子,也不理诸葛亮。

诸葛亮便凑过来和刘备聊天,您就打算以这个了此一生么?刘备放下手里的活儿,回答说,只不过是消闲而已,便和诸葛亮聊了起来,这才发现诸葛亮很有才能,之后就启用了诸葛亮。

但我们现在比较认可三顾茅庐的记载,原因何在?诸葛亮在《出师表》里写到,“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是献给当时的皇帝刘禅的,应该比较符合实际,诸葛亮在表文中说的是他与刘禅他老爸之间的往事,不存在编造的可能。

刘备三顾茅庐,第三次才见到诸葛亮,跟诸葛亮之间有一番谈话,靠这番谈话诸葛亮成功地征服了刘备,刘备请他出山辅佐自己,这番谈话史称“隆中对”,这番谈话相当经典。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