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20 刘邦 如何评价刘邦

刘邦最大的优势是什么呢?他善于在诸多建议中择优而从,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给他出主意、提建议的人非常多,刘邦总能选择一个最佳方案,有时候我甚至怀疑这是一种先天的素质,他怎么能总是选对呢?而且刘邦知错立改,不顾面子,这一点非常好。有错马上改正,决策立即执行,执行力非常强。这里我们举两个例子。

第一个是张良“借箸而谋”,箸是筷子的意思。在刘邦和项羽相持期间,有人给刘邦出了个主意,秦朝灭了六国之后,六国旧贵族的后裔还在,有人建议刘邦重新分封这些六国的旧贵族,恢复六国,并联合六国的势力把项羽扳倒。刘邦一听好像也有道理,于是决定分封六国,甚至开始铸印。张良从外地办事回来之后,听见这个消息,来不及休息,马上来觐见刘邦。当时刘邦正在吃饭,张良就借用刘邦的筷子,蘸着菜汤在桌子上给他分析和罗列这一方案的弊端,第一、第二、第三……,没等张良说完,刘邦就明白了,赶紧叫停方案、销毁印件。

这个方案和当年张良的计谋的根本区别在于,张良建议分封韩信,是因为韩信没有家族背景,成不了大事。但是六国旧贵族原来都有自己的手下,若是把他们树立起来,那些贵族的手下必将各为其主,天下势必大乱,重新回到战国时代,这就是本质的区别。张良作为韩国旧贵族的后代,他非常明白这些人的心态,这是一个大问题。张良借箸而谋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同时也是体现刘邦知错立改、执行力强的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封韩信为齐王。为了开拓北方战场,刘邦单独给了韩信一支部队,从北方进军打下山东,古代称齐地。当时有人劝韩信独立,在当时刘邦和项羽争天下的形势下,以韩信的军事才能,他帮刘邦,刘邦就能赢;他帮项羽,项羽就能赢。如果韩信占据山东,以山东为根据地独立,项羽和刘邦谁也打不过谁,他俩谁也不能奈何韩信,这样就鼎足三分了。可以说,韩信如果接受这个建议的话,三国时期就提前到来了。

但是韩信优柔寡断,拿不定主意,一方面认定汉王一直待我不薄,现在让我背叛他,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另一方面自己也对独立很动心。所以就想了个试探的方法,派使臣跟刘邦汇报,意思是,现在刚刚打下来齐地,自己头衔太小,不便于管理这个地方,能不能分封他“假齐王”,假是代理,就是任命他临时代理齐王。韩信是用这个来试探刘邦,刘邦若是同意册封,韩信就帮着刘邦打项羽,刘邦如果不同意册封,韩信就独立了。

韩信倒霉就倒霉在这件事情上了。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是极其愚蠢的,独立不独立,应该自己想明白,居然把自己人生的重大决策放在一个偶然事件上,这几乎和丢硬币决策毫无区别。

这件事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人生重要决策一定是靠自己开动脑筋,想明白之后决定,不要依赖于某种偶发性事件,那就是你给自己挖坑了。人生啊,别人给你挖的坑,你掉进去容易出来,你若是掉到自己挖的坑里,就不容易出来了。

韩信这种心态难道刘邦看不出来?刘邦统一天下之后秋后算账,马上收拾韩信是有原因的。韩信就是掉到自己挖的坑里了。

刘邦听到使臣的汇报后一时没反应过来,当时破口大骂,“我这跟项羽苦苦相持,日夜盼望你韩信来增援,你现在居然要当什么假齐王”。好在身边是张良和陈平,这俩人很明白其中的蹊跷,一听刘邦话风不对,若继续说下去后果不堪设想,俩人不约而同地踩刘邦的脚。刘邦两脚同时被踩,立刻反应过来。刘邦应变能力特别强,马上想到事情不对,对整个事情突然就看明白了。心里想明白了,嘴里还继续骂,“这小子太没出息了,男子汉大丈夫不当真王当假王?”马上封韩信为真齐王。这脑子转得多快啊!

使臣回来向韩信汇报,汉王封你为齐王。韩信立刻打消了独立的念头,出兵进攻项羽。我认为这是刘邦最大的优势,择优而从,知错就改,不顾面子,而且关键是反应速度真快,这是刘邦过人之处。

刘邦另一个优势在于痞子心态。刘邦是从农村出来的,一个农村的二流子,他身上始终有种痞子性格,而且他把痞子性格的优点发挥到了极致。

我归纳总结,刘邦的痞子性格有四大特征:第一是狠,关键时刻能舍得父亲、妻子、儿女;第二是忍,会装孙子、不顾面子;第三是变,应变能力极强;第四是豁达,输得起,从来不会因为打败仗而郁闷,让项羽追得到处跑,照样该吃吃、该喝喝。

毛泽东曾经评价刘邦,“汉高祖刘邦比西楚霸王强,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这个点评相当到位。决策,刘邦永远能在各种建议里找到一个最佳的方案;用人,用得真好。在另一个场合毛泽东说过,“刘邦就是汉高祖,他比较能够采取各种不同的意见。刘邦是在封建时代被历史学家称为豁达大度、从荐如流的英雄人物”。

这也算是对这个草根皇帝最好的总结了。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