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11 蜇伏时应做的工作 二

刘邦统一天下当了皇帝,开创了刘家四百年的江山。

用人问题,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应该大胆起用新人。

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我们都知道。韩信刚投奔过来,刘邦给了个小官,闲置着。韩信在这儿看不到前途,丧失信心,决定回老家务农,收拾东西就走了。萧何知道这个消息之后连夜去追,追到后跟韩信说,你让我最后跟汉王再谈一次,他若是再不用你,我跟你一起回老家,我也不干了。这时萧何下了很大的决心。

由于时间仓促,萧何追韩信没来得及跟刘邦汇报,当时有人向刘邦报告说萧何开小差跑了,刘邦大吃一惊。等萧何回来后,刘邦又喜又惊又怒,问是怎么回事,萧何回答说自己去追韩信,刘邦反问,咱们这里开小差跑的人多了,你谁都不追,干嘛非得追他?

我们要注意一个背景。刘邦从沛县起家,他的核心队伍都是江浙一带的子弟兵,随着他打进关,在刘邦被封为汉王后,又随着他来到汉中,整个队伍都不是本地人。他们发现刘邦把栈道都烧了,认为刘邦想在这里过一辈子,而这些人的亲朋都在老家,他们不想一个人在这儿孤单单的,加之水土不服,士兵中逃跑回老家的很多。的确存在人心涣散,队伍不好带的问题。所以刘邦才说出那句话来,开小差跑的多了,为啥你单独去追韩信?萧何跟刘邦讲出追韩信的理由,就一句话,大王要是想在这儿呆一辈子,韩信可以不用;要想打回老家、打败项羽,必须用韩信。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刘邦把韩信找回来,跟他聊了聊。这一聊,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决定拜帅。这时候,刘邦不拘小节的性格又一次体现出来,决定任命韩信做大将军。萧何提示他,任命一个三军总司令那是多么重大的决策,得严肃认真,得有仪式,古代讲究的是登台拜帅,你得先筑个坛,举行一个盛大的仪式。刘邦尊重萧何的意见,开始筑台子。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刘邦手下几个将军都睡不着觉了,不知道登台拜帅要拜谁,几个人患得患失,都有想法,但又没有可靠消息。刘邦的特点就是消息不外漏。等到登台拜帅这一天,大家看见上台的居然是韩信,全体大吃一惊。

刘邦大胆起用新人,这是关键。在这里我们要琢磨的问题是,刘邦为什么能用韩信?仅仅就谈过一次话而已,这说明刘邦有识人之明,这是很了不得的领导素质。刘邦的识人之明张良也深有体会。

我们先要讲一个张良的小故事。

有一天,张良从桥上走过,桥头坐着个老头,张良路过的时候,老头一翘脚把鞋掉到桥下了,他喊住张良,让张良下桥把鞋给他捡起来。张良一看老头那么大岁数了,就下桥把鞋捡上来了。老头把脚一伸,给我穿上,哪有这么不礼貌的?张良当时很吃惊,也很生气。但转念一想,捡都捡上来了,好人做到底吧。于是张良非常规矩、非常恭敬地“长跪进履”,因为老头坐着,伸出的脚比较低,张良就跪下把鞋给他穿上。老头连个谢字都没说,穿上鞋就走了。

张良心想这是什么人?这个举动太怪了,就在后面跟着。老头回过头对张良说,年轻人有前途,值得造就,值得培养,明早在这桥上等我。张良第二天早上来了一看,老头已经在这儿了,老头很不高兴,说你和老者相约,你还能晚来吗?不应该提前来等着吗?让张良明天再来。第二天张良早早去了,结果老头又先到了,又是很不高兴地把他打发走。

最后一次,张良一宿没睡,半夜就出发,到桥上等着,天刚见亮老头来了,看见张良已经等在这里,很满意,“这才有一个尊重长者的样子”。然后传给张良一套兵书,据说就是《黄石公三略》,让张良好好读这部书,并说读懂了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就开始研究此书,研究完了之后发现一个问题,他把书上的理论跟别人分享,别人都听不懂,唯独给刘邦讲,一听就懂而且非常欣赏。有的时候我也怀疑能力、素质真的存在先天的差别。刘邦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也没统过兵、打过仗,他却能领略张良讲的精妙兵法,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这也是张良认可刘邦的地方。

也许我们应该说,刘邦有着非常强的领悟力和理解力,有着过人的学习能力。

刘邦有识人之明。他非常信任张良,对韩信也是这样。只和韩信谈过一次话,就认定了他做大将军没问题,根本无视胯下之辱之事,决定登台拜帅,任用他做总司令,三军最高统帅。

韩信上任之后第一个奇谋,就是成语“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打天下第一步得从这儿出去,出去没有路先要修路。什么叫栈道?在险要的山边,依着山用木头搭出来的路,这种路叫栈道。原来的栈道刘邦进汉中时都烧了,韩信派了几百名士兵开始重新修栈道。这个情报很快传到了项羽那里,项羽一直提防着刘邦,听说刘邦在修栈道,就问工程进展情况,当得知只有几百人在修栈道时,项羽放心了。因为按照这个进度,工程修完得好几年。实际上这是韩信迷惑敌人的一个烟雾弹。部队不走栈道,而是从山间小路出去,之所以韩信知道山间有小路,是因为刘邦部队里面开小差的士兵就是从山间小路逃走的,这条小道这时候就派上了用场。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