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草根皇帝》004 刘邦 事业的起步阶段如何做选择一

刘邦在沛县,也已经在思考将来往哪个方向发展了,然后刘邦作出了决策,投靠项梁。项梁,项羽的叔叔。这个时候项梁带着项羽也开始造反了,而且势力很大。

陈胜、吴广最早开始起义,因此这一支起义军就成为秦朝主要攻打的对象。从中我们还要记住一点,这也是历史经验啊,当你实力不足的时候,千万别抢到前面去,成为别人主要攻击的靶子。用一句麻将术语,要学会“避炮”,别成为别人的主打对象。

因为秦朝派主力部队去攻打,陈胜、吴广起义很快就失败了。但之后各地都开始造反,秦朝控制不住了。而陈胜、吴广失败之后,势力最大的队伍就是项梁。

虽然讲草根帝王,主角是刘邦,但这里我们先介绍一个配角项梁。因为项梁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项梁起兵为什么一下子就做得非常大?由于他是楚国大将军的后代,贵族子弟,从小接受过上流社会礼仪的熏陶,懂得这些老规矩、老礼儿,所以当地大户人家红白喜事经常请项梁来做司仪,项梁就利用这个机会对所有的人暗中进行考察。史书记载,他用兵法来布置工作,他作为婚礼现场总指挥,调动手下这些人谁干什么、谁干什么,都是用兵法来分派工作,目的是对人进行考察。

这个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那时候他还没有造反,已经提前对当地的所有人才进行了全面考核,而不是造反之后你来应聘,进行现场考核看你是否胜任。考核提前都做了,而且这种暗中进行的考核才是最真实的,因为对方不知道,他不可能作伪。

等到项梁起家造反,当地这些人投奔他之后,每个人马上都被安排了一个合适的工作,都有一个合适的岗位。那些没有得到任命的来找项梁理论,项梁的理由很充分,某某家结婚,你应承的事情办砸,说明你能力素质不行,最后每一个人都非常服气。

这是我们要借鉴的。作为一个成功的、优秀的企业家,去考察人、任用人的时候,可不可以效仿项梁呢?大家可以思考。

项梁在用人上有成功之处,但是项梁最大的失败是没有合格的接班人。他的接班人就是项羽。从我们今天的角度说,项羽有贵族的风范,但是没有贵族的能力,学东西不求甚解。

项梁文武全才,没儿没女,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项羽身上,从小就非常认真地去培养项羽。开始教文,项羽不好好学,学两天就不认真了。项梁批评他,他还说这能有什么用啊,认识几个字能会写自己名字就可以了。后来改教武,练过两天又不认真练,项梁再批评他,项羽总有借口跟他叔叔对付,学武最多就能打十个八个人,我要学那种能打败一万人的东西。项梁听了后很高兴,有大志啊!于是开始教他兵法,项羽学几天又不认真学。项梁的悲哀,就是没有培养出合格的接班人。

我为什么提到这一点?现在出道比较早的成功的企业家们,已经达到或接近退休年龄了,都涉及接班人问题。如果你要像项梁那样,接班人没培养出来,就彻底失败了,这个家业是守不住的。

项梁培养接班人,不能说不用心。文的不爱学就教武的,甚至是教兵法,想尽一切办法引导项羽去学习,提高能力,但是项羽就是不认真学啊。我们不能把这事归结到命上。项梁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当中,他是有失误的。项羽不认真学,是因为有傲慢心。项梁在培养接班人的过程当中,只重视打造他的能力素质,而没有考虑他个人的修养,这才是项梁完败的地方。

你想想项羽为什么不认真学习,他觉得比人家强。史书记载,项羽力能扛鼎。他觉得自己强,用不着学也比别人强,他的这种心态就是傲慢心的体现。个人修养水准不够,项梁没有从这个方面去抓,因此项羽的心境修养上不来,别的问题都解决不了。我认为这才是一个大毛病。

我们继续讲刘邦。

刘邦在沛县想自己的出路,未来往哪个方向发展,怎么办?最后决定投靠项梁。刘邦光靠一个沛县,手下也就几千兵马,带兵的将军不是杀狗卖肉的,就是赶大车的,万一秦朝部队打过来根本守不住,所以得给自己找个靠山,当时项梁实力最强,这是投奔项梁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项梁这个时候拥立了楚怀王,项家本来是楚国的大将军,后来楚国被秦灭了,项燕也死了。项梁和项羽流亡在外,但他对故国的情结是有的。所以他起兵造反之后,自己没有称王,而是找了一个楚国王室的后代,立为楚怀王。据说这孩子十几岁,已经落魄在民间给别人家放羊了,但是楚王亲孙子、血统正宗。被项梁接回来立为楚怀王,实际上就是我们说的傀儡,一个象征。立了个楚怀王,项梁担任大将军,他要重建楚国。我们楚国又有王了,我们项家世世代代担任楚国大将军,现在我又担任楚国大将军,这是项梁的一番设计。

这件事好在哪儿呢?名正言顺。孔子讲,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他名正言顺,这个政权具有合法性,人家血统在那儿呢。古代是讲血统论的,这就证明了政权合法性,所以项梁就不用像刘邦似的,还得编神话说他是龙的儿子。这不仅证明了政权的合法性,同时也使项梁担任大将军具有合理性!

刘邦投靠项梁也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合法的身份,不然从沛县起家,即便造反成功,但权力来路不正,没得到授权。但是投靠项梁之后,楚怀王就可以给刘邦一个官职,给他一个头衔,刘邦实际是给自己寻一个出身。

刘邦投靠项梁的这些考虑,一方面给自己找一个靠山,另外一方面给自己寻一个名正言顺的出身。这给我们什么启示呢?年轻人大学毕业找工作的时候,世界500强企业就算不开支,也不妨去试一试。给自己寻一个出身,即资历,同时也是资本。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刘邦这个决策是非常正确的,只靠着沛县是干不起来的。

所以,发展的契机是,在你事业的起步阶段,给自己找一个靠山,给自己寻一个出身,这才能加速事业的成功。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