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师杨军先生为弟子们讲解《传习录》时说,良知要在声、色、货、利上修,就是要在“利”这些事上磨练,才能修出我们的良知和本性,所以修行是不拒绝利的。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既解决生存发展又兼顾修行的方法。
少林寺也是一样,同样要面对既解决生存和发展又兼顾修行的问题。在本小说中,方丈代表着本心和真理。“我”是专门为少林寺理财的知寺,外号“二方丈”,因“理一也”,所以“二方丈”其实就代表方丈(本心和真理),我在少林寺理财的故事其实也是修行的故事。
人活在这个世上,就得考虑广大普通群众的感受。常言道:“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见人和佛像还有寺庙都一样,打扮也是很要紧的。实际上儒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推行教义所做的打扮,因为相比普通人,一个有德行、位高权重的人,他所推行的事物会更容易得到老百姓的信任与执行。所以少林寺要想发展壮大,更需要学会理财,少林寺的理财故事其实就是一篇生动的创业教学案例,是在教我们如何创业并经营好自己的公司。
如同少林寺一样,公司的成立之初,先要利用好现有人力、物力资源(利用山地、僧人众多及八百武僧的优势),加上适当合理的经营,是可以因地制宜的解决公司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的。
在解决了最基本的生存问题之后,公司要如何继续发展呢?“少林寺的收入还有三大宗。”
第一大宗,水碓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生存温饱之后是如何发展的。即在创业的初级阶段,你要有投资眼光,选对行业(发现没有成本的水磨),并扩大规模,形成规模化(收购水碓),要有垄断性,才会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使他人不敢轻易与你竞争。
第二大宗,棉花的故事告诉我们,当企业渡过了初级阶段,进入发展阶段后,要怎么办。故事以棉花牵头,从肥料开始,到打铁、生产农具,再到农具的出租和纺棉织布与收布,最后到布料的深加工这一条龙的过程,告诉我们在创业的中级阶段,重点需要抓好公司经营成本,从细处着手,以点带面集约化经营,以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根本对经营诸要素重组,实现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投资回报。
第三大宗,马队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创业的高级阶段要有战略眼光。就像现在国家提倡的一带一路政策一样,做生意要走出去(驮棉布南下销售),共享市场(运到番邦),充分利用自己的信息(在番邦,这些棉布都能卖出大价钱)、库存和资源优势(卖出量多且价廉的布,采购寺里用的灯、香、烛、帐、幡及各种瓷器等等,若还有空马,就采购丝绸和南方的药材),多元化经营赚取利益最大化。
经过了上面三个常规阶段的经营,正常情况下公司基本就能步入正轨,成功了。但现代经济社会中,公司想要真正壮大,还需要进入资本运作的阶段。只有引入战略资本,充分利用资本优势,以小搏大,采取联营参股、并购等多种形式,快速积累财富,这样才能把事业做大做强(成为“财神爷”)。
当公司有钱了,强大了,应该怎么办?什么是做生意的最高境界?我们做生意眼里不能只关注生意,除了丰富的天文地理知识,培养敏锐的市场嗅觉,还要具有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局观。做生意不能眼里只盯着钱,你要做财的主人!像我们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除了生意要做,还要广交朋友,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多做利他的公益事业,最后还能顺便把自己的事办好了。这才是《大学》说的:“有德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如此才能让自己游刃有余,路子越走越宽。
少林寺把寺院的建设和僧众的衣食住行当成修行来做,儒家也推崇事上磨练。而我作为一名启予国学门的弟子,除了学做生意,更应该努力修行。正所谓:“君子不言利而利在其中。”真正的家底厚实(财富)其实就是自己的修行!
作者:启予国学弟子彭海林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