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 韩愈


 这一位在当代的知名度应该非常高,提倡“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唐朝著名文学家。但他能够排在这里可绝不是因为他在文学方面的造诣。

 韩愈(768年-82412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因而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晚年官至吏部侍郎,因而人称“韩吏部”。因为死后谥号是“文”,后世也称“韩文公”。

 韩愈25岁中进士,两任节度推官,历任监察御史、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四年(819年),唐宪宗要将法门寺收藏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迎入皇宫中供养,韩愈上《谏迎佛骨表》,触怒唐宪宗,被贬至潮州。

 传说,“八仙”之一的韩湘子是韩愈的侄孙,他曾在一次韩愈的生日宴会上赋诗,其中两句是“解造逡巡酒,能开顷刻花”,韩愈就请他当场表演。韩湘子聚土成堆,很快只见盛开碧花一朵,花与牡丹一般大小,上有金字两行:“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问这是何意。湘子说:“天机不可泄漏,日后自会应验。”韩愈被贬潮州,走到蓝关时适逢大雪,来送行的韩湘子问他还记得当年花上的字吗?韩愈感慨万千,说:“我为你补齐那花上之联吧。”韩愈当场题诗一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按道教说法,韩愈为韩湘子度化也成仙了,但按史书记载,韩愈57岁去世,享年与张载、周敦颐、王阳明等大儒一样。

    韩愈对儒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出儒家有所谓“道统”,就是道的传承谱系。在《原道》一文中,韩愈写道:“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认为儒家的道从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一直传到孔子,再由孔子往下传到孟子,而孟子去世后宣告失传。韩愈的“道统”说得到后世儒家的普遍认同,成为宋明理学的基本理念之一。这是我们将韩愈排在这里的原因。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