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 24-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句话历来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观其志”,观察他的志向。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父没”,父亲没了之后,父亲去世的之后观察他的行为。这里面没有一个明确的人称代词,“其”是一个含混的人称代词,是观察谁的志向和行为?古人就出现了两种解释,一种解释是儿子的,一种解释是父亲的。按照儿子来理解,就是在父亲在世的时候,你要观察这个当儿子的志向。为什么呢?因为父亲在,父亲说了算,做儿子的没有独立行动的权力,得听他父亲的,这时候你通过观察他的行动来考察这个人,就是极其不准确的了,因为他的行动是在落实他父亲的意志,所以这个时候应该观察的是他的个人志向。等到他父亲去世之后,他的行为是他自己独立自主的了,这个时候,你观察这个人就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把这个“其”理解为儿子。

但我觉得,这一章是谈孝的,最后的落脚点在“可谓孝矣”,若是将“观其志”、“观其行”理解为观察做儿子的志向和行动,不管他的志向多么远大,行动多么正确、优秀,与孝又有什么关系呢?孔子这句话前后之间就没有逻辑关系了。所以我不大认同这种解释。若是将“其”理解为父亲。父亲在的时候,当儿子的要观察父亲的志向,就是要理解父亲的意向,要理解父亲想往哪个方向发展,然后你去协助父亲。等父亲没了之后呢?观察的是父亲一生的所作所为,然后决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就是继承父亲的遗愿。看看父亲这辈子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个没有完成,替父亲完成。这是两种不同的解释。

古人按前一种解释的居多,后一种解释少一些。但后一种解释我觉得对我们有一些特殊的启发。比方说,“父在,观其志”,父亲还在的时候,当儿女的要观察父亲的意向。他想干些什么?我们去帮他落实他的想法。那他为什么不明说呢?还让子女观察?有些事不是明说的事啊。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