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这里,我有一种感慨,如果说孔子是以温、良、恭、俭、让得之,和老子的方法就有相通之处了,“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怎么达到天下莫能与之争的境界的?靠“不争”,靠谦让,就是温良恭俭让的“让”。顺便说两句题外话。老子的思想体系虽然与儒家的思想体系差异极大,但也是有相通之处的。
关于子禽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说他叫陈亢,亢读kàng,字子禽,比孔子小40岁。也有的人说他叫陈籍,字子禽。还有人说他姓原,叫原亢,字子禽。他到底是谁的徒弟也说不清楚。有人说他是子贡的徒弟,有人说他是孔子的徒弟。从年纪上看,两者都像,他比孔子小44岁,如果是这样的话,他就属于孔子晚年的弟子,年龄与曾子、子张、子夏相仿。子贡比孔子小31岁,比子禽大9岁,按照这个年龄差,说子禽是子贡的学生也有可能。我倾向于认为,他应该是孔子的学生。
这就涉及到古代的教学体制了,我们要理解当时老师是怎么带徒弟的。史书说孔子弟子三千,精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司马迁《史记》里有《仲尼弟子列传》,共提到七十七个孔子的弟子。孔子的高徒一共有多少,现在有两种说法,一说七十二,一说七十七,反正是七十多个吧。孔老夫子一生教过的学生有三千左右人,其中六经皆通的有七十多人。用今天的体制来讲,孔老夫子本科生带了三千,博士、硕士带了七十多个。有人置疑,在当时能教过来吗?一辈子教三千多人,他又不大班授课!这是不理解当时的教育方法。
之所以要分出来普通弟子和高足弟子,是因为对两者的培养方式不一样。高徒才是老师亲自教,其他弟子和老师接触的机会不多,大多数时间是由高足弟子教,师兄们教的。也就是说,孔子直接教导的弟子也就是七十多人。比方说,儒家的教学内容是“六经”,要给弟子讲《诗》《书》《礼》《乐》《易》《春秋》,弟子三千,今天来一个,明天来一个,就说讲《诗经》,孔老夫子得讲多少遍?实际上,孔子给几个高足弟子讲完了,短期内这门课就不开了,后来的弟子要想学《诗经》,是跟对《诗经》有研究的师兄学。只有高足弟子才有机会与老师一起就《诗经》进行更深入的研讨。
弟子入门之后并不能常常见到老师,主要由师兄们授课,孔子可能偶尔辅导辅导。初级的内容学完了,学习优秀、表现突出的,与老师接触的机会才越来越多,以后可能成为高足弟子,也具有给后来的师弟上课的资格了。
一直到西汉都是这样,儒家那些大师级的学者,甚至弟子两万人。实际很多人就是登记在册,像我们说的办手续入学了,就一直没见过老师,始终是高足弟子在给他授课。史书里记载,当年著名大经师郑玄有门徒三万,有的学生从入学以后,三年也没见过郑玄。
从这个角度我才倾向于认为,子禽可能是孔子的学生,但他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又不属于高足弟子,自然是由其他弟子指导,很可能负责指导子禽的就是子贡,因而后来他才被误认为是子贡的弟子,为什么不向孔子请教?他够不上,没有那个资格和机会,所以他有问题只能来问子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