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这句话也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有一个版本是“鲜矣有仁”,加了个“有”字,实际意思没有区别。
“巧言”,美好的语言。“令色”,美好的脸色。孔子说,见人说好话,满脸赔笑,这样的人,很少能有“仁”。中国有句古话讲:“无事献殷勤,非奸即盗”。一看见你就满脸赔笑,顺情说好话,把你哄得乐呵呵的人,保证是有事求你的人。孔子说,这种人很少能在生活当中落实仁义道德。说白了,就是称不上君子。
这句话,我们也可以视为儒家识人术的一条原则。
识人术,也称观人术,在古代是一种独立的学问。与相面术不是一回事。简单说,相面术要观察的是人的祸福运势,而识人术要观察的是人的性格、品德、能力、素质。两门学问的经典著作也不一样,识人术的经典有刘劭《人物志》、赵蕤《长短经》、曾国藩《冰鉴》等,而相面术的经典就是《麻衣神相》了。传统上将孔子作为识人术之祖,是这门学问的发明者,就是因为《论语》中包涵许多观察人、考察人的方法。
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如果这个人一见你面就花言巧语,捧着你唠,和你套近乎,满脸赔笑,这种人很少会是儒家说的仁人,或者在他的身上很少会体现儒家说的仁,也就是缺少对他人的真诚的爱。别看这种人现在对你显得特别亲近,态度、语言都特别好,但他绝对没有和你交朋友的真心,而是有求于你,“礼下于人,必有所求”嘛,等事情过去了,他恐怕再也不会找你了,就是在某种场合偶遇,态度也会大变,像以前不熟似的。
为什么在有子的话之后插入这么一句?这就是对“本立而道生”的另一方面的阐释了。由对父母的爱和对兄弟姐妹的爱这种根本中生出对他人的爱,以此为基础,以此为出发点,才能理顺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没有孝悌作为根本,亲属关系是否能理顺且不说,这种人处理起社会关系来,因为没有对他人的爱为根本,就容易走向孔子说的“巧言令色”,一切以功利为出发点,要用谁办事、要求谁帮忙,就靠着顺情说好话、满脸赔笑和人家套近乎,若想再加大一点儿力度呢,就得送礼了,等事情过去了,当然就不理会这个人了,因为他得办下一件事,又得赶紧巴结下一个用得着的人去了。这种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与上面有子说的正相反。
《论语》这两章相连,是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讲处理人际关系问题。两者的区别,就是有没有儒家说的“仁”,对他人的爱。换句话说,按第一章“学而时习之”讲,我们应该时时想着在生活中落实仁、孝、悌,也就是要时时回避“巧言令色”,这两个方面都是儒家的修身。
学做人、学做圣人,首先要修仁、孝、悌,要回避“巧言令色”,在日常生活中随时、时时提醒自己做到这两个方面。除了这两个方面之外,儒家的修行还包括些什么内容呢?请看下面这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