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6-其为人也孝弟

我倾向于后一种版本,因为作“人”字,和前面“其为人也”能照应上。这个人的为人是孝和悌的,而他却好犯上,这样的人很少见啊!他不犯上却好作乱,这样的人从来没有啊。所以君子要从根本问题上下功夫,根本问题得到确立,道就从中生成了、兴起了,孝和悌就是做人的根本。以前我是这样解释的。

后来通过读王阳明的《传习录》,我有了新的理解,作“仁”内涵更丰富一些。

首先,作“仁”可以将上面说的作“人”的理解涵盖进来。按照古人的解释,“仁”字,从造字法上来讲,是人加个二,“人二”就是“二人”、两个人,也就是人与人。因此,什么是仁?就是人与人的相处之道、人与人相处的方法。人与人,用我们今天的概念说,就是人际关系,那么“仁”就是处理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处理好人际关系,那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人吗?

从今天的角度思考,人际关系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亲属关系,这是最核心、最重要的一种人际关系。第二种是朋友关系,或者说社会关系,其特点是平等交往,大家平辈论交。第三种,用古人的话叫君臣关系,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上下级关系,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有子这段话就是在论述如何搞好这三种人际关系的。

怎样处理好亲属关系?儒家提出两个基本概念,一个是孝,一个是悌。孝是孝顺父母,就是对父母的爱;悌是恭敬兄长,就是对兄弟姐妹的爱。能做到孝,就能理顺纵向的亲属关系,或者用社会学的术语,理顺代际关系,就是理顺长辈与晚辈之间的关系。能做到悌,也就理顺了平辈之间的关系。理解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再理顺平辈之间的关系,这不就理顺所有的亲属关系了吗?可以说,儒家是要靠着孝悌二字理顺所有的亲属关系。

在理顺亲属关系之后,将孝悌的精神再向家庭之外拓展。孝是对自己老人的爱,由此拓展开去,也包括对所有老人的爱,这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自己的老人,也爱别人的老人、所有的老人;爱自己的孩子,也爱别人的孩子、所有的孩子。悌是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爱,由此拓展开去,爱所有的平辈人。对所有的年长的、年幼的以及与自己同龄的人都充满爱,基本上也就理顺了你的社会关系。

还有上下级关系呢?所以有子说,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人,很少会和上级对着干,不喜欢和上级对着干却喜欢作乱的人是从来没有过的。也就是说,能够将孝悌的精神拓展到社会关系中,这个人绝不会是一个犯上作乱的人,他的上下级关系基本也就是搞定了。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仁义二字,所谓仁,“仁者爱人”,就是指对他人的爱。能够本着对他人的爱为出发点,你就可以理顺亲属关系、社会关系、上下级关系等所有的人际关系,可以说,这就是一个受人欢迎的人,作人就非常成功了。因此我觉得,作“仁”字是可以将作“人”字的内涵包括进来的。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有子认为,落实儒家提倡的仁,根本就在于孝悌二字,换句话说,孝悌是实践仁的根本。为什么?首先,落实孝悌才能理顺亲属关系;其次,拓展孝悌才能理顺社会关系;最后,做到孝悌,自然理顺上下级关系。一句话,把孝悌二字做到位,就可以理顺所有的人际关系。仁作为理顺人际关系的方法就已经做到位了。

从另一个角度说,“仁者爱人”,仁指对他人的爱,根本是孝悌,也就是说,对他人的爱,根本在于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爱,我们很难想像,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爱的人会真心地爱他人。因此,要落实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根本也是孝悌,从爱父母、爱兄弟姐妹开始。

总之,不论把仁理解为理顺人际关系的方法,还是理解为对他人的爱,其根本都是爱父母、爱兄弟姐妹,都是要从这两个方面做起。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有子先说了一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落实儒家的思想核心的仁字,其根本就是从孝悌做起,这可以说是“君子务本”,但由孝悌这个本能生出什么“道”呢?那就是爱。由实践对父母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中,能滋生我们的爱心,让这种爱心成长,将这种爱心扩大,最后就能长成对所有人、所有事的爱,这在王阳明叫做“万物一体之仁”,所以宋代著名理学家张载有一句名言“民胞物与”,将所有人视为自己的同胞,将所有物视为自己的朋友,那才真的是大爱无疆。由孝悌中滋生出来的爱,这种道,是指导我们人生的根本原则,当你内心充满爱的时候,很多事情你自然而然就能处理得很好,很多问题你自然而然就能想明白、看得开,人人都能按照儒家的方式修身,都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世界将充满爱,那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人间!

我们现在很多社会问题都出在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上,而人与人缺乏信任的根源正在于我们缺乏对他人的爱,缺少儒家提倡的“仁者爱人”的精神,从这个角度说,儒家思想和修行方式,正是解决许多当代社会问题的良药。

我们还应该参悟的是,为什么“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通过在家庭内部落实对父母的爱、对兄弟姐妹的爱,是对我们人格方面的一种打造和修炼。能够对父母孝敬、孝顺,很自然地就培养出了对他人的恭敬心,特别是对年长者和在上位者的恭敬心,以这种恭敬心为基础,在走向社会之后,自然会对领导、上级有服从精神、顺从精神,能够认真对待领导安排的工作,自然不会“犯上”。能够对兄弟姐妹友爱,很自然地就培养出了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在步入社会之后,带着这种合作精神,自然就能理顺与同事之间的关系,自然不会冒犯他人。实际上,有子这句话暗示我们,孝悌是打造完美人格的最佳途径。所以古人才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为什么?孝打造出的完美人格,使孝子在社会上也是一个非常善于理顺各种关系的人,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就是一个情商很高的人、能力很强的人。如果从这个角度理解,孝悌也真是“人之本”。

最后,有子说的“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不仅仅是指孝悌,在人生的一切事情上,我们都应该从根本问题入手,根本问题得到解决,根本问题得以树立,道才从其中产生,方法也才在其中产生。就是说,处理人生任何事情,都要抓住事情的根本和关键,根本问题得到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而且解决的方法也就自然呈现出来了。我们在很多问题上没有方法,苦苦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际这种思考的方面就已经出现偏差了,应该思考根本问题是什么,如何搞定根本的方面,而不是就你困惑的地方去找解决方法。根本问题得到解决,解决其他方面的方法自然浮现出来,如果根本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不论你怎么寻找,也是找不到解决其他问题的方法的。

有子这段话,提出了儒家三个核心概念,仁、孝、悌,并阐述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孝、悌是仁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修炼仁的起点。

再回到我们前面提到的问题,有子这句话之所以排在“学而时习之”的后面,是对“学”的进一步阐释。简单说,“学而时习之”,“学”些什么,“习”些什么?有子的回答是,学仁、孝、悌,效法圣人的“仁者爱人”的精神,效法先贤们孝悌的具体做法,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落实“仁者爱人”的精神,从实践对父母的爱和对兄弟姐妹的爱入手,以对他人的爱作为自己处理人生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可以说,有子的话是对前面孔子的话的补充。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