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对“时习”古人还有一种理解也比较流行,是将“习”理解为学习,“时习”是按时学习,就是不同的时间学习不同的内容。

首先,将人生作为一个周期,《礼记·内则》里提到的学习时间是:

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衣不帛襦裤,礼帅初,朝夕学幼仪,请肄简谅。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二十而冠,始学礼,可以衣裘帛,舞《大夏》,惇行孝弟,博学不教,内而不出。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博学无方,孙友视志。

从6岁开始,《内则》的记载中详细说明了不同年龄的不同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按时学习。想想也有道理,我们今天什么年龄段在小学、什么年龄段在中学、什么年龄应该上大学,不也是这种按时学习吗?实际人生要想走向成功,就应该到什么年龄做什么事。

其次,将一年作为一个周期,按照《礼记·王制》的说法是“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春秋和冬夏的学习内容是不一样的。对此古人还有一种神秘主义的解释。因为春夏是阳气上升的季节,阳气轻清,礼、乐也属于轻清类型的事情,在轻清的季节里学习轻清性质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反之,秋冬为阴气上升的季节,阴气重浊,诗、书也属于重浊类型的事物,在重浊的季节里学习重浊性质的内容,也是比较容易接受的。按照这种理论,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秋冬学习思想性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春夏学习技术性的内容比较容易接受。

最后,以一天作为一个周期,那么也存在一个上午学什么、下午学什么的问题。这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现在中小学排课程表的时候不也要考虑这个问题吗,没有哪个学校会是上午第一节课就上音乐或者体育吧?这些都可以包括在“时习”的范围里,都是按时学习。

将“时习”理解为按时学习,不能说没有道理,但后面的一句“不亦说乎”似乎就不太好落实了。这种按时学习能够带给我们快乐吗?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另外,这种理解与古人将“学”理解为觉、效也不好对接。

在讨论了古人的各种理解之后,我的看法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应该理解为,学并随时实践,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我们还应该强调,这里的“学”虽然也可以指学习知识、学习技能,但更应该理解为效法圣人、学做圣人。那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效法圣人的做法并随时落实在实践中,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吗。

这一则《论语》是大家从小都会背的。但是这条《论语》的含义,我们真的理解吗?

实际上第一句就存在理解上的问题。我读书的时候,老师讲《论语》,“学而时习之”,是学习并且经常的复习,“不亦说乎”,这个“说”得读成“悦”,是通假字,通喜悦的悦,学习并且经常复习,这不也是很快乐的事情吗?这么讲就错了。错在哪儿呢?这个“习”不能理解成复习,而应理解为练习。否则孔子这句话可能就得不到我们的认同了,说学习并且经常复习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我们会回答:“是吗?”看看小学生吧,老师讲完课布置作业,说今天讲的所有英语单词,回家之后都复习一下,每个写20遍。快乐吗?相当痛苦吧!孔子说的不是那个意思。孔子说,学习并把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时时加以练习,也就是加以运用,这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学到东西之后去用,在应用中见到了效果,给你带来了好处,你才能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你才是快乐的。所以,孔子讲的是学习并且时时练习。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