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种,礼最重要的是要谨慎,行礼一定要谨慎,孔子每事问,体现的是谨慎、慎重,正是符合礼的要求。孔老夫子第一次进入鲁国国君的祖庙,那种地方不是孔子当时能够随便出入的地方,为了表示谨慎,别弄错了,所以每件事尽管他知道,他都跟别人再请教一下、核实一下。以前孔子不是不知道,但是以前知道的是书面上的,没实践操作过。以前是学过礼,知道太庙里面都有哪些器物,都有哪些仪式,每个仪式的环节是什么,是从理论上学习过,但没实践操作过,第一次进入太庙要实践操作了,担心搞错了,所以什么事情都再问一下熟悉的人,表现出一种认真的态度。
打个比方,你虽然没参加过国宴,但事先对国宴的环节也学习过、了解过,等真正第一次参加国宴的时候,为慎重起见,啥事还尽量多问一下服务员,别弄错了,别在国宴上出丑。学过是一码事,实践是另一码事,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慎重。
当孔子听到人家的指责时,孔子说这就是礼,礼就是要慎重不容出错,认认真真、一丝不苟的做对了,为此不耻下问,这才是礼的要求。
另一种解释就是从反面去说啦,认为当时鲁国国君的太庙里面有很多不符合周礼的东西,孔老夫子专门就这些东西去问,实际上就是隐含着批判,是一种变相的指责。当孔子听到人家说他不知礼的时候,孔子回答,我说的才是礼,他们做的不是。我为什么要问?他们做的不对,所以我才要问他们为啥要这么做,我这个才是礼。
这两种解释我更倾向于前一种,礼提倡一种严谨的精神。若是按第二种解释,孔子就太刁钻了,太庙那个地方也不是平常开放可供参观的,只有举行礼仪的时候孔子才能进去,人家正要举行盛大礼仪,来一个人在这东挑鼻子西挑眼一通瞎指责,这好像是极其讨厌的吧。孔子好像不至于做出这种事来,所以我更倾向于前一种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