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4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监”是借鉴,“周监于二代”,周朝的礼乐文化借鉴了前两代,就是夏和商。也就是说,周朝的礼乐文化,是在夏和商两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是因为周人借鉴了前两代的经验,周代的礼乐文明才达到了鼎盛,达到了非常辉煌的水平,所以称其“郁郁乎文哉”,周代的礼乐文化是非常发达的。“吾从周”,我要尊崇周礼。孔老夫子一直提倡周礼,在这里他说出了原因,因为周礼是在借鉴夏商二代礼乐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集大成的东西,所以他尊崇周礼。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太庙”,鲁国国君的祖庙。孔老夫子进入鲁国国君的祖庙,“每事问”,看到的每件事都要问,都要向别人问请教,好像什么都不懂似的。然后有人私下里说,“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鄹人之子”指孔子,“鄹”是地名,“鄹邑”,孔子出生在鄹这个地方。当时孔子的父亲在这个地方当官,这个也算是外号、算别名吧,当时人称他为“鄹人之子”。“孰谓”,就是谁说,谁说孔子知道礼?他进入太庙每件事都要问,都要请教别人,怎么能说他知道礼呢?这说明他不懂礼啊,啥也不懂啊。
后来这话传到孔子耳朵里,“子闻之”,孔子听说了,解释“是礼也”,这就是礼。别人背地里讲究孔子,说他不知礼,这话传到他耳朵里,孔子的评价是,我这么做就是礼。怎么理解?古人常见的理解有两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