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 72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2·24 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孔子说,“非其鬼而祭之,谄也。”

不是应该你祭祀的鬼,你去祭祀他,这叫谄媚、献媚。古人虽然讲究祭祀,但也不是谁都祭祀。从大的方面说,天子才能祭所有的大山大河,诸侯只能祭自己境内的大山大河。落实到老百姓身上,祭的“鬼”是什么?就是自己家的祖先。你可以祭祀自己家的祖先,但你不能祭祀别人家的祖先,不是你家的坟头你去哭,这就叫谄媚、献媚。孔子说的很有道理吧?

现实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种情况?到了清明节不给自己家老人上坟,去给领导的老爸上坟,实际是给领导献媚。不应该你祭的你去祭,这就是献媚。

国际政治也一样,领导人出访,若是祭拜哪个国家的烈士碑,那肯定是要和那个国家搞好关系,主动去示好。这是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你不用知道两国关系怎么样,看电视新闻报道,哪个国家领导人访华去人民英雄纪念碑献花圈,这就是向我们讨好,要有求于我们了。我们用这一则《论语》理解当代国际政治,也是行之有效的。

有的版本把下半句“见义不为,无勇也”另作第25章,理由是这两句内容不衔接。“义”是应该做的事情,适当的、妥当的事情。“见义不为,无勇也。”看到你应该做的事情却不做,明明知道这个事情你应该做却不做,孔老夫子说,这是你没有勇敢的面对。作为一个政治家,到了关键时刻,该做什么做什么,绝对不能退缩,一定要勇敢的面对,这是一个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不能说这事太难处理了,我办不好,打发个部下去吧,该你干的不干,你觉得难,这是你不能勇敢的面对。

当一个领导如果不能勇敢的面对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那你的事业注定是要失败的。这里还是讲的为政。本篇的后半部分谈的是为政的一些具体原则,最后一则,后半句讲到义,前半句讲到祭祀。祭祀在古代属于礼法的范畴,礼的一个很重要层面就是祭祀。为什么讲政治的时候谈到祭祀?古代与今天情况不一样,在今天祭祀好像和政治关系不大了,但在古代,《左传》上讲“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最重要的事情就两件,第一是祭祀,第二是战争。古人一直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你去北京看看,天坛、地坛都是做什么的?祭祀。这是古代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今天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了。

《为政》篇是谈政治的,最后一句为什么谈祭祀?体现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在古代,这是国家政治一个非常重要的层面,所以最后谈一下。同时,祭祀属于礼的范畴,把这一则放到最后也是为了引起下文。下一篇《八佾》就是谈礼法的,《从政》的最后一句提到礼,很自然的就过渡到了第三篇。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