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3 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此章是在谈礼。子张来问孔子,“十世可知也?”礼的变化,在过十辈人以后,我们能不能提前预知呢?就是说,我们能不能提前知道十代人以后礼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孔老夫子的回答是,“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殷”就是商朝,“因”是沿袭、沿用,“损”是减少,“益”是增加。商朝人沿用了夏朝人的礼法,但不是完全的照搬,有的地方增加,有的地方减少,这些增减我们都是可以知道的。
孔子是春秋时人,夏朝、商朝对于他来说也是古代,这是孔子在以古代的事情为例。孔子先提到,我们现在是不是知道商朝人的礼法和夏朝人的有什么加减?“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周朝人又沿用了商朝人的礼法,周朝人所做的加减我们也是知道的。以史为鉴我们去推测,“其或继周者”,或许有一个接续周朝的朝代,再沿用周朝的礼法,再进行加减,进行改革,我们应该也是可以预见的。“虽百世,可知也”,即使过一百代也是可以提前推测,提前知道的。
首先要声明,孔子的结论是错误的,从孔子的时代到当代,还没有过去一百代人呢,但是礼也好,文化也好,发生了多么巨大的变化,这怎么可能提前预知呢?若像子张一样说十代,那还是成立的,从孔子下数十代,不过才到西汉,西汉的礼仪、风俗、文化,确实与孔子的时代还有许多相似之处,由孔子的时代预知还是可能的。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孔子提出通过历史经验推测未来,这种思路是非常正确的,也是非常先进的。看看商朝和周朝的关系,再看看夏朝和商朝的关系,他们之间的沿革变化、加减改革,是一种什么样的发展演变趋势,就可以从中总结出礼的发展演变规律,按照这种规律就可以推测未来。这就是鉴古知今,这就是温故知新。实际上,这正是历史学的功能和价值,我们研究历史,总结规律,就是为了预见未来,对人类未来的实践起指导作用。
孔子这里虽然谈的是礼法,但是我们的理解不能局限于礼法,因为本篇讲的是为政,统治者要做到鉴古知今,作为统治者、领导者,必须要对未来有一定的预见性,这就是所谓高瞻远瞩。统治者、领导者的前瞻性从哪儿来的?根据历史经验来的。所以作为领导一定要学习历史,学会以史为鉴,根据历史经验掌握事物的发展规律,通过历史规律去对未来做某些预测和判断,以决定自己未来发展方向。这是抽象地去理解。具体说,我们现在强调凡事都要提前做好预案,预案从哪儿来?根据过往的经验。这也是借鉴历史经验对未来进行一种判断和把握。再具体地说到礼,礼是什么?礼仪制度。也就是说,从政者在制订规章制度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要参考以前的规章制度和办法,但不能照搬,一定要有所损益,有加有减,就是根据现实情况进行适当的修正。
统治者制订规章制度的原则就在这里体现出来,根据过往的经验,根据现实的变化,进行适当的调整。制度的制订,要了解现实,更要了解历史,还要对未来的事物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判,这个制度才是可行的。这是谈统治者怎么去制订规章制度,还是从政的一些具体原则。所以我说,哀公问以下都是从政的具体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