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 49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但从宋朝开始,也有人将无违解释成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这种解释在后来也比较流行。我们常说孝顺,就是你顺着他点儿,不要违背老人的意愿,他都这么大岁数了,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吧。不要因为抽烟不利于身体健康,就非得逼着老爸戒烟,最后把老头整得生不如死,这就不是孝了。宋朝以后也有这么解释的,但是从上下文看,好像孔子的原意不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愿,应该是指不要违背礼法的规定。

在这里,我们还能看出一点题外的东西,就是孔子对弟子是怎么指导和培养的,什么叫启发?孟懿子来问孝,孔子说无违,孟懿子不接着问了,孔子就不接着说了,孔老夫子下面这句话为什么不告诉孟懿子?因为他也没问啊!这是孔子教弟子的方法,你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也不启发你;你没有疑问,我也不启发你。孔子不搞那种灌输式教育,因为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也没有疑问和困惑的时候,给他讲效果不好。

孔子的教学,关键是学生得有疑问,他针对学生的疑问来说,这才一语中的,印象深刻。孟懿子问孝,既然来问了,孔子当然要回答,所以告诉他无违,他不接着问,孔子也就不接着说了。你不想深入了解,我和你废话干什么,你若是想深入了解,我就和你细致点说,你不想深入了解,就想了解个大概,那说这些就够了,到这儿就打住了。

但是他担心樊迟和他一起来的,孟懿子没有求学的欲望, 樊迟是不是有求学的欲望啊?所以孔子回来之后,单独辅导樊迟,樊迟好学,孔子一提这个话头,樊迟马上接着问“何谓也”?什么意思?然后孔子给樊迟详细解释。在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孔子对弟子的培养分三六九等,有远、有近。孔子为什么对樊迟说得多,对孟懿子说得少?孟懿子是执政大贵族,樊迟是天天跟着自己的弟子,这俩能一样吗?做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一个好比是省委书记,一个是天天跟在老师身边的弟子,老师对他俩的教学方式能一样吗?和省委书记讲,必须言简意赅,人家要接着问,你再接着说,不能省委书记提一个问题,你就一口气说两小时吧,那样招人烦,人家不想听了,你还说什么?所以孟懿子这位大贵族问,孔子点到为止,如果他接着问,就再接着说,他不接着问了,不想深入了解的,当然就不说了,不招人讨厌。但和自己身边的弟子不一样,跟在自己身边的弟子一定要对他细讲,别管他烦不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为人处事的精明之处,知道什么时候该多说,什么时候该少说,不招人烦。是我们看出一些题外的东西。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