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名有若,字子有,是孔子晚年的弟子,比孔子小43岁,一种说法是比孔子小33岁,鲁国人。《论语》里边提到了若干个孔子的弟子,有称名的,也有称字的,但称“子”的只有两个,一个是有子,还有本篇第四章提到的曾子。因此,现在有学者推测,《论语》应该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编的,这些编撰者对自己的老师尊称“子”,而对其他师叔、师伯,要么称字,要么称名。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全书的编排次序上也是把有子和曾子排在非常显要的位置上,《论语》第一篇先引孔子的话,接着就出现了有子和曾子的话。
古人还有一种说法,为什么《论语》第一句是孔子说的,第二句就是有子说的,有一种特殊的原因,因为有若相貌像孔子,他俩长得很像。传说在孔子去世之后,孔门弟子出于对老师的怀念,就把有子捧出来,大家给他行礼,按对老师那样去对待他,就是因为有若长得像孔子。这些师兄弟,给有若行礼,像对孔子那样对待有若,这是出于对孔子的思念吧。结果光长得像不行啊,他没那么大学问啊,最后弟子们有疑问来问有若的时候,才发现有若跟孔子水平不一样,最后又放弃了这种做法。由于他们一度把有子作为老师,基于这个原因,《论语》第二句就是有若说的。
也有人认为,孔子去世之后,孔门的掌门人是有若,有若之后的掌门人是曾子,所以《论语》中对他们两位称子,在第一篇里他们说的话紧接在第一条孔子的话之后。
实际上,有子这句话之所以排在第二句,从内容上看,是为了解释“学而时习之”,“学”些什么,“习”些什么。
有子讲:“其为人也孝弟”,“弟”是通假字,通“悌”,指对兄长恭敬。“其”就是他。说有那么一个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好犯上者”,却喜欢冒犯上级,喜欢跟领导发生冲突,“鲜”是少,这样的人是少见的。“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一个人不喜欢和上级发生矛盾,不喜欢冒犯上级,却喜欢作乱,或者发动暴乱,“未之有也”,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人。
“未之有”就是“未有之”,这是一个倒装句,古汉语句法的一个特点,也是常见句法,否定句经常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未之有”,“之”是宾语,“有”是动词,“未”是没有,是否定句,这是一个常见的倒装句。
“君子务本”,“务”是致力于,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性的事情,本质性的事情,“本立而道生”,根本性的事情得到确立,道就从中生成了,从中兴起了。这句话是非常有名的,“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弟”和前面一样,通“悌”。“其”是不确定的意思,就是可能、似乎、也许,不是很肯定。孝和悌,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恐怕是实践仁这个道德标准的根本了吧。如果你要想在生活当中落实仁,首先就应该讲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这两者是仁的根本。“仁”,有的版本写作“人”,解释就不一样了,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