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后看,讲到春燕的娘的归宿,这是事情整体的结局。因为春燕被她妈和姑姑连打带骂哭着跑回怡红院,在第五十九回。
却说春燕一直跑入院中,顶头遇见袭人往黛玉处去问安。春燕便一把抱住袭人,说:“姑娘救我!我娘又打我呢。”袭人见他娘来了,不免生气,便说道:“三日两头儿打了干的打亲的,还是卖弄你女儿多,还是认真不知王法?”
袭人说的话也很厉害,春燕的娘确实是先打干女儿芳官接着打亲女儿春燕,这两天她都在怡红院里闹腾。当然我们要说下下背景,我们补充一下。为什么贾府里这些下人们打乱套?因为主子们都去送葬了,老太妃去世,有品级的主子们包括贾母、王夫人、邢夫人都去送葬去了没在家,所以底下就反了乱套了。结果这婆子可气之处在于她知道袭人不言不语性格好,所以袭人管她还不给袭人面子。
见袭人不言不语是好性的,便说道:“姑娘你不知道,别管我们闲事!都是你们纵的,这会子还管什么?”说着,便又赶着打。
追着打女儿打到宝玉房里了,外面打另当别论,在宝玉房里打就是犯上作乱了。
袭人气的转身进来,见麝月正在海棠下晾手巾,听得如此喊闹,便说:“姐姐别管,看他怎样。”一面使眼色与春燕,春燕会意,便直奔了宝玉去。
麝月尖,她的特点是比袭人心机还深,比袭人还会说话。麝月的口才很犀利,袭人比不了。但是麝月比袭人心眼儿好。她虽然和袭人是一党,贾家败落时麝月是最后离开宝玉的丫鬟。
文中有一个铺垫,在第六十三回。
大家偷着喝酒给宝玉过生日,在酒席间行酒令,在签筒里行酒令,酒令上边有一个花,上边还有规矩得怎么行酒令,签和人物都很对应。曹雪芹描写每一个人抽一个什么花,实际就暗示人的性格。
薛宝钗抽的是牡丹,“任是无情也动人。” 探春抽的杏花:
日边红杏倚云栽。注云:“得此签者,必得贵婿,大家恭贺一杯,共同饮一杯。”
对后面情节做铺垫,贾家小姐嫁的最好的就是探春。大家说:
“我们家已有了个王妃,难道你也是王妃不成。” 大喜,大喜。”说着,大家来敬。探春那里肯饮,却被史湘云,香菱,李纨等三四个人强死强活灌了下去。
李纨抽的是梅花,题诗是“竹篱茅舍自甘心”,符合寡妇的性格。史湘云抽了海棠,题诗是“只恐夜深花睡去”,大家拿她开玩笑,因为她在是石凳子上睡着了。后面描写麝月抽出一支荼蘼花,上面提一句“开到荼蘼花事了”,春天的花到荼蘼花谢了就没有花了,春天的花季就结束了。“注云:‘在席各饮三杯送春。’”春季的花期结束了,在座的各饮三杯送春。
麝月不识字不明白什么意思,她问怎么讲,宝玉愁眉忙将签藏了说:“咱们且喝酒。”
宝玉感觉签不祥,麝月抽完开到荼蘼花事了,就是春没了,大家送春,花没了,花全谢了。如果花代表女孩子的话,到麝月这就已经是最后一个了。所以红学家一般认为签暗示到贾家败落的时候,麝月是最后一个离开宝玉的丫鬟。到她这时宝玉身边的丫鬟一个没有了。晴雯死了,袭人第一跑了,麝月对宝玉还是有感情的,所以最后宝玉身边的丫鬟一个一个离他而去,最后一个离他而去的麝月,所以说开到荼蘼花事了。
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到麝月心眼相对好,人相对正直,虽然她跟袭人是一党,但她俩有本质的区别。袭人最先跑的,麝月最后走的,两个人的心是不一样的,虽然当年她俩好。袭人是就考虑自己,麝月是对宝玉有一定的情感的,所以最后离开宝玉,说明她是感恩念旧的。她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比袭人说话有劲。
从五十九这段描写看,麝月比袭人心机深,说话语言也犀利。袭人想管,老婆子不给袭人面子,麝月不让袭人管,看她闹到什么程度,给春燕使眼色,让往宝玉那跑,就不信这老婆子往宝玉那去打人,这等于挖坑。跑到宝玉身边打丫头,情节就更恶劣了。所以宝玉直接就揽过来了。
那婆子见他女儿奔到宝玉身边去,又见宝玉拉了春燕的手说:“别怕,有我呢。”
再看麝月,有计谋、有心计。
麝月又向婆子及众人道:“怨不得这嫂子说我们管不着他们的事,我们虽无知错管了,如今请出一个管得着的人来管一管,嫂子就心伏口伏,也知道规矩了。”便回头叫小丫头子:“去把平儿给我叫来!平儿不得闲就把林大娘叫了来。”那小丫头子应了就走。
春燕的娘还没明白。
那婆子说道:“凭你那个平姑娘来也凭个理,没有娘管女儿大家管着娘的。”众人笑道:“你当是那个平姑娘?是二奶奶屋里的平姑娘。他有情呢,说你两句,他一翻脸,嫂子你吃不了兜着走
她不信邪,结果下面的描写:
说话之间,只见小丫头子回来说:“平姑娘正有事,问我作什么,我告诉了他,他说:`既这样,且撵他出去,告诉了林大娘在角门外打他四十板子就是了。'"
你看,就这一个细节,反映出平儿在贾家多有权,平儿是贾府最有权力的丫头。鸳鸯是地位最尊贵的丫头。平儿可以直接给管家媳妇发号施令。林大娘是谁?林之孝家的,我们以前说过,荣国府第一大管家奶奶赖大家的,林之孝得排第二,平儿地位在这里充分凸显出来,她可以直接给排行第二的管家奶奶下指令。而且贾府里的这些下人,平儿一句话就能处分。平儿威严体现出来了,那婆子听了泪流满面央告袭人:
那婆子听如此说,自不舍得出去,便又泪流满面,央告袭人等说:“好容易我进来了,况且我是寡妇,家里没人,正好一心无挂的在里头伏侍姑娘们。姑娘们也便宜,我家里也省些搅过。我这一去,又要自己生火过活,将来不免又没了过活。”
她说这些是真的,一个寡妇人家带着两姑娘,没有收入,好不容易进来了,日子过的宽裕点了。而且她说的是事实。因为是寡妇,外头没有男人,在园子里我不会顾家,在园子里一心一意伺候姑娘,这不姑娘们也方便吗?从这段话,我们能感觉到,她日子过的不容易。可是我们读到这,死活生不起同情心和怜悯心。读完前面她的所做所为,她怎么对待芳官,怎么对待她亲女儿,再到这儿,她落这么一个悲惨的结局,我们读到这,感觉虽然哭的泪流满面,我却很难从内心深处发出对她得怜悯之情,这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其可恨之处。悲惨的结局一半是自己作的。这还有一个对比,她在这哭着求,袭人心软了。
袭人见他如此,早又心软了,便说:“你既要在这里,又不守规矩,又不听说,又乱打人。那里弄你不晓事的来,天天斗口,也叫人笑话,失了体统。”
袭人还有心软的一面,这是她得优点,难得袭人是心软的人,不是心狠的人。但晴雯不一样。
晴雯道:“理他呢,打发去了是正经。谁和他去对嘴对舌的。"
两个人态度截然不同,我们注意曹雪芹描写人物性格:不是坏人就一无是处,好人就什么都好。每个人的性格都是有好的一面有不好的一面。我们以前评价过袭人,袭人不好的一面,攻于心计,为自己当姨太太费尽心机,而且没有真情实感,宝玉对她那么好,最后她先跑了,这都是袭人的毛病。但是从这里我们也看出袭人的优点,为人和性格上心软,有善良的一面,所以她为自己往上爬,坑了晴雯。但晴雯的结局她也为之悲伤,她有心软、善良的一面。晴雯我们以前说的都是她优点,对宝玉是真好,一切从宝玉的利益的出发,人也正直,漂亮能干、心灵手巧,这都是优点。缺点是脾气不好,火爆性子,描写也很多。为人正直,心直口快。如果说脾气暴躁可以原谅的话,这里体现出来一点,心硬就是不可原谅的了。她最后的结局被撵出去之后,是有很多人叫好的,这是跟她为人缺点有关的。嫉恶如仇是对的,但是没有同情心。她以前骂小丫头、打小丫头都体现这一点。包括这句话:理她呢,打发出去是正经。没有怜悯心、同情心,心比较硬,这是晴雯性格里的一个大毛病。宝玉是一个心软的人:
宝玉见如此可怜,只得留下,吩咐他不可再闹。那婆子走来一一的谢过了下去。只见平儿走来,问系何事。袭人等忙说:“已完了,不必再提。”
袭人把事遮掩过去了,平儿倒也赞同。
平儿笑道:“`得饶人处且饶人',得省的将就些事也罢了。能去了几日,只听各处大小人儿都作起反来了,一处不了又一处,叫我不知管那一处的是。”
我们以前反复说,平儿在贾府是最有权势的丫头,但她用手中的权利与人为善、与人方便。她不是拿着手中权利给自己牟利、坑人。也正是因为心好,拿着手中的权利给人开方便之门帮人。所以平儿在贾家才有高的地位,她的权势一半是主子给的,一半是自己立起来的。这都是平儿的优点。这件事最后的结局还在六十回。
宝玉便叫春燕:“你跟了你妈去,到宝姑娘房里给莺儿几句好话听听,也不可白得罪了他。
因为这一番吵闹,一番指桑骂槐都是冲莺儿去的。春燕是个出气筒而已,宝玉是明白事的。所以春燕和她妈一起去道歉。宝玉心细,隔着窗户又嘱咐:仔细别让宝姑娘知道,让莺儿再受教导。
娘儿两个应了出来,一壁走着,一面说闲话儿。春燕因向他娘道:“我素日劝你老人家再不信,何苦闹出没趣来才罢。”他娘笑道:“小蹄子,你走罢,俗语道:`不经一事,不长一智。'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春燕笑道:“妈,你若安分守己,在这屋里长久了,自有许多的好处。我且告诉你句话:宝玉常说,将来这屋里的人,无论家里外头的,一应我们这些人,他都要回太太全放出去,与本人父母自便呢。你只说这一件可好不好?"
丫鬟最后的归宿,要么给主子做妾,要么出去配个小子,主子指婚。但是宝玉对这些丫头是比较好的,说他房里无论家里头的还是外头买的,将来要和太太申请,把她手下的十六丫头统统放出去,给她们本人父母,让本人父母给她们择偶,主子不管,是相当大的恩典。
他娘听说,喜的忙问:“这话果真?"春燕道:“谁可扯这谎作什么?"婆子听了,便念佛不绝。
实际春燕她娘在怡红院里消停了不打架了,根本原因在这。
宝玉作为一个领导,待下非常宽柔,给底下的利益非常足,她看到这一点不能惹事了,要惹事一方面平儿得揍板子撵出去,另一方面就不能出去,跟着宝玉将来利益非常大。她们家消停,接着又打出别的事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