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十二个女孩子还有一个场景,第五十八回。这时候,戏班子已经解散了,这些女孩分到各房做丫鬟,藕官分给了林黛玉,宝玉因为要去看林黛玉,碰见藕官在山石后面烧纸。不仅宝玉看到了,还有一个老婆子也看到了,这里没有写老婆子是谁,实际就是夏婆子。我们上次讲赵姨娘,给赵姨娘拱火那个夏婆子,她看见藕官烧纸。夏婆子和藕官是什么关系?她是藕官的干娘。所以我们说贾府让这些女孩认的干娘,不仅挣这些女孩的钱,回头来还坑这些女孩,作为藕官的干娘你得向着她,看见藕官烧纸你得帮她隐瞒,而她是先去告状。这叫什么干娘,你说在贾府里这十二个女孩子名义上最近的可能就是这些干娘了,结果这些干娘们拿着她们的钱给她们剩东西,还专门抓她们的缺点上报。这夏婆子第一不是东西,这里没提到是夏婆子,你得往后看。
忽见一婆子恶恨恨走来拉藕官,口内说道:“我已经回了奶奶们了,奶奶气的了不得。”
宝玉看不过去替她遮掩,把这件事拦过去了,我们不细说。然后,宝玉问她,到底你是给谁烧纸,祭奠谁?
这里宝玉问他:“到底是为谁烧纸?我想来若是为父母兄弟,你们皆烦人外头烧过了,这里烧这几张,必有私自的情理。”藕官因方才护庇之情感激于衷,便知他是自己一流的人物,便含泪说道:“我这事,除了你屋里的芳官并宝姑娘的蕊官,并没第三个人知道。今日被你遇见,又有这段意思,少不得也告诉了你,只不许再对人言讲。”又哭道:“我也不便和你面说,你只回去背人悄问芳官就知道了。”说毕,佯常而去。
为什么不当面说?不好意思。宝玉还没问呢,这边就打起来了,一会儿咱们再说。等仗打完了,丫鬟们该吃饭了,宝玉就使了个眼色:
小丫头捧了沐盆,盥漱已毕,袭人等出去吃饭。宝玉使个眼色与芳官,芳官本自伶俐,又学几年戏,何事不知?便装说头疼不吃饭了。袭人道:“既不吃饭,你就在屋里作伴儿,把这粥给你留着,一时饿了再吃。”说着,都去了。
然后宝玉就问她,藕官是给谁烧纸,“芳官听了,满面含笑,又叹一口气”。你看表情,先是含笑又是叹了口气。芳官知道这件事,说明她和藕官是最好的朋友,在她最好的朋友面前看来这件事既好笑又可怜。所以她说:
芳官笑道:“你说他祭的是谁?祭的是死了的芍官。”宝玉道:“这是友谊,也应当的。”芳官笑道:“那里是友谊?他竟是疯傻的想头,说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芍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
这里说出另类的关系——她俩同性恋。缘起何在?芳官说的很清楚,说她俩总在台上演两口子,一个小生。一个小旦,后来就假戏真唱了。但是我们从芳官这段话能不能对这两个人的人心态做一些剖析?是唱戏这么简单吗?从格物致知的角度来说,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我们讲修心两大步,第一,了解,并且控你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动,心就容易不正,容易影响清净心,这是内在。但除了影响我们心境平和的内在因素之外,还有外在因素,外在因素就是环境对我们的不良影响。第二,去除环境的污染。这是儒家修心的两大事,才能使你心性光明。首先,我们应该能看到,在藕官身上就能体现,她不是天生的同性恋者,环境给她造就了不良影响,所以不能纯粹怨她,如果她不被卖到贾府,她在外面是一个快乐的自由人,哪怕是一个普通农民家的小丫头,尽管是家里生活贫困,恐怕也不会有同性恋的想法。最后她大概就是在农村,日子过的紧巴一点,嫁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好像她也能过得比在贾府里快乐。这是环境对人的一个负面影响。所以从角度,我还是觉得,它凸显了十恶二个女孩子的可怜,环境对她们的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应该思考的是,子女教育的时候,你怎么能回避这种环境对他们的不良影响。藕官她们走上这个结局,连她最好的朋友都觉得可笑又可怜。我们在子女教育的时候都应该注意这一点,不要给他扔到一个很另类环境里让他受不良影响,是很重要的。所以我说下面这句话,可能比较过分,大家批判着来理解,我说的可能比较偏激。我们现在有一些培养孩子学艺术的,实际上就是把孩子扔到一个另类的环境里去了。你想一想跟她是一样的?在孩子还不是很懂事的时候,就给他扔到某一个班学习,就可能给她造成类似藕官这样的影响,导致她性格的扭曲。这是我们在子女教育方面应该注意的,不细说了。这是一个方面,给我们的启示。另一方面,我们还要注意到,她为什么走上了这样一个路,这十二个女孩子青春年少被关起来学戏,她们未来的婚姻情况也不知道什么结局。在这样一个封闭的环境里,她们的情感是没有人注意的,她们的情感是没有一个释放的空间的。你想想,这十二个女孩在一起天天就是学戏,不管扮作什么,在现实生活中都是年龄相当的女孩。她们生活里没有男孩,性别有一种缺失,她们的情感是没有人考虑的,没有人照顾到她们的情感的,她们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另类的选择,是情感没有地方释放、没有办法满足的一个扭曲。因此这一段,我不是当笑话看,我读这一段,觉得是对这十二个女孩子悲惨人生的另一种展示,当然我不是支持同性恋。藕官和芍官读来是让人心酸的,而不是可笑。因此芳官在给宝玉解释缘由之前,先是满面含笑,又叹了一口气,心情很沉重。也是为之心酸伤感的事情。翻到这补充一点,宝玉对事情的评判是认同的,“又是欢喜又是悲叹,又称奇道绝,说:‘天既生这样人,又何用我这须眉浊物玷辱世界。’”,后面宝玉教她祭祀。
宝玉道:“以后断不可烧纸钱。这纸钱原是后人异端,不是孔子遗训。以后逢时按节,只备一个炉,到日随便焚香,一心诚虔,就可感格了。
宝玉心中孔子地位很高,他不是反孔孟之道,而是反后代对儒家的曲解。什么叫感格,感动,感通,就可以通灵了。然后宝玉又说出一番大道理来。
愚人原不知,无论神佛死人,必要分出等例,各式各例的。殊不知只一`诚心'二字为主。
宝玉说这些是和《大学》相通的。宝玉很重视四书,他认为四书是最应该读的,他不是反儒家的教诲,他是反后代对儒家的歪曲。然后讲:
即值仓皇流离之日,虽连香亦无,随便有土有草,只以洁净,便可为祭,不独死者享祭,便是神鬼也来享的。你瞧瞧我那案上,只设一炉,不论日期,时常焚香。他们皆不知原故,我心里却各有所因。随便有清茶便供一钟茶,有新水就供一盏水,或有鲜花,或有鲜果,甚至荤羹腥菜,只要心诚意洁,便是佛也都可来享,所以说,只在敬不在虚名。以后快命他不可再烧纸。”芳官听了,便答应着。一时吃过饭,便有人回:“老太太,太太回来了。”
宝玉最后给你归下一点,一切只在一个“敬”字。这正是我们提倡的,诚意正心不过是一个“敬”字。宝玉说这番话,使我们进一步对宝玉的心态有了的理解。宝玉案上常设一个香炉,而且经常焚香,丫鬟们恐怕都不知道为什么,以为是清新空气的,实质上宝玉每次焚香都心有所指。他为什么焚香?为了祭祀谁,这样就和之前内容对应了,这是宝玉一贯作风。金钏的生日已经在井台上祭过了,他案上设一炉时常焚香,恐怕祭奠的不是祭金钏一个人吧,虽然谁书里没描写,但是暗示我们宝玉平常惦记的人不少。给你留下个伏笔,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让读者自己猜明。所以小说写明反不如不写,更具有想象的空间,更能吸引、更能抓住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