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红楼梦004独特的写作手法

首先第一件事儿,读红楼梦注意谐音。刚才我提到的是甄士隐还有贾雨村,这是第一回提到的两个人物。因为你们都读过了,故事情节我就不重复了。第一回说到的,甄士隐和贾雨村。作者暗示我们,他把真事隐去,以下内容都谁说的呢?贾雨村说的,叫“贾雨村言”,实际上通这个谐音,“假语村言”。村言就是我们常说的民间传说,这个“村”有粗俗的意思。第一回涉及这两个人物,曹雪芹用人名儿已经暗示给读者,后面的故事真实背景,我都已经把它隐瞒起来了。我这一篇书你都当假话,当一些粗野的故事,当粗野的传说来看待吧,不要当真事儿,不要在我这追求真实的东西。这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曹雪芹经常把一些真实的描写里兑一些假的,让它变得不真实。实际上,通篇的故事用我们今天文学语言来讲是很现实主义的小说,不是神话故事,也不是虚幻小说,他写的是非常贴近生活的,但是他有意在贴近生活当中兑上点儿假的东西、不真实的东西,为的就是“真事隐”,为了让你不要把这个事儿当真事儿看。虽然写的非常的写实,但是你一定不要当真事儿看,你当假话看吧。所以红楼梦在前面,“通灵玉游太虚幻境”的时候,明确地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这幅对联。前面两回已经充分地告诉你这不是真事儿了,你不要当真的去研究。所以我才认为去考证红楼梦中的人物背景、故事原型是谁,这不符合曹雪芹的意思,这个研究思路是错误的。

那么类似这样的隐语在«红楼梦»里还有很多,最典型的,前几回涉及的人物,几乎都要按谐音去理解。前两回涉及的小人物,后面都没有提到的那一些,基本都得按谐音去理解。那个谐音就说明问题了。比如说甄士隐没有儿子,只有一女,小名儿叫英莲,实际谐音就是“应怜”。前两回所有的人物都要从谐音去理解,然后就能看出问题了,对人物要体现什么,要说明什么,就能理解上去了。我这是举个例子。英莲这个人物在后面还出现过,就是薛家那个丫头,后来被薛蟠收为妾的香菱,实际上换汤不换药,香菱,菱角的菱,在方言里还是“怜”。这是头两回阅读时我们要注意的一点,但这跟我们格物致知关系不大,不展开说了。

还需要介绍一个背景知识,读红楼梦会发现有点儿问题。头两回写这个故事跟后面好像没什么关系,头两回介绍的是甄士隐家的事,他和贾雨村的关系。贾雨村这个人物后来毕竟还闪现过几回,甄士隐直接就跟疯和尚出家走了,再就没出现过。后来那个癞头和尚和踮脚的道士还出现过好几回,但是甄士隐没出现过,不知道这俩人把甄士隐拐到哪儿去了,这人就再没出现过。而且他女儿英莲后来被拐到薛家做丫头,倒算个人物,但是甄家的事情和贾家的事情没有任何关系,为什么要从甄家写起?

这个我们要注意,古典章回体小说的源头是所谓的话本。在这里咱们多说几句。因为咱们没有系统地讲过文学史,这里补充点儿知识。话本是什么?源自评书,说书。章回体小说的源头是说书,为什么分一章一回?而且这一章结束时都说:“且听下回分解。”明显表示这是说书人。说书人说到这儿,“啪”一拍醒木,“且听下回分解,”之后开始收钱了。说书早期也叫评话,最早以前宋朝就有,宋朝的一个娱乐场所叫瓦肆,也称瓦子,相当于今天的夜总会吧,里面各种娱乐项目都有。里面有杂技啊、说书啊等表演,但是具体说的是什么,我们不是很清楚。后来在说书基础上,生成章回体小说,所以章回体小说保留了很多当年说书的风格、模式。

说书有一个传统,先不说正文,先说一个小故事叫垫话儿,好像现在是相声界的术语,先铺垫几句。为什么呢?人没来齐呢,等等人的同时也先清清场子,否则下而听众无组织无纪律,干啥的都有,直接说正书,听众容易听不着开头儿,一会儿听不懂人都走了收不上来钱。所以他先说一个小故事,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跟后面内容说有关也有关,说无关也无关。这叫垫话儿,先垫两句话儿,小故事说完了,底下不聊天了,再入正文再开始说真正要说的书,这叫垫话。这种格式对章回体小说的影响很大。你去读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都是这种格式,«三言二拍»每一回是一个独立故事,他不是长篇小说,等于是短篇小说集。它每一篇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实际上是两个故事,先说一个垫话的小故事,然后再讲一个,这一回主要要谈的故事。冯梦龙的«三言二拍»都是这种格式,实际是受评书这种体裁的影响。

红楼梦作为章回体小说,也是受到这种创作方式的影响,因此前两回的内容应该是传统的垫话儿内容。但是曹雪芹高就高在这里,他没有照搬当时的俗套子。他虽然按着惯例先写垫话儿,跟别的小说一样的,但是他这个垫话儿跟后文有关系,不是完全没关。所以你会发现垫话儿里的两个人物出现在后文,一个贾雨村一个香菱。你读冯梦龙的小说,前面垫话那个和后面完全没有关系。这是曹雪芹的一种升华和改造,垫话儿跟后文有关系,两个人物进入后面。明着是两个人物进入后面,另外隐含着两个人物。两个故事的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在垫话儿里也出现了——顽石和草。明着是俩,还隐含这俩。而且最开始提到他俩的地方也要用谐音来理解。“大荒山”,古代“大”字同“太”字是通用的,太荒山,就是告诉你这事太荒唐。什么叫青梗?它还是要取谐音,取“情”。无稽崖,告诉我们是无稽之谈。红楼梦中地名统统按谐音理解,告诉你下面谈的故事哪来的,是«石头记»,红楼梦最开始叫«石头记»、也叫«风月宝鉴»。说是这块石头在人间游历一回,就贾宝玉戴的这个石头。它把它所知所见都记录下来,所以这本书最开始叫«石头记»。这就是作者巧妙描写,就这石头的经历,经历后它自己写了个东西。然后曹雪芹对这个东西其进行整理,他不是原创,他是整理者。这个写了吧。他说他是个整理者,原创是补天的石头在红尘中的经历的回忆录,叫石头记。但当时这个石头在哪儿出去的,石头的出发点在哪里?大荒山,青埂峰,无稽崖,这些地名,作者就是告诉人们,我要以下谈的这些故事都是太荒唐的无稽之谈,这是出发点。我们就是从太荒唐的无稽之谈开始说起,这与“贾雨村言”是配套的。

后面作者还有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为什么在开头就写出这样一首诗?首先“满纸荒唐言”跟大荒山是配套的,告诉大家下面儿的故事都不要当真,这些内容都是很荒唐的东西。但是,他说虽然我说的这些你们会认为很荒唐,但是“一把辛酸泪”,有作者多少血泪在里面。作者花了10年的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去创作一个他自嘲为荒唐的东西,在别人看来这是很呆傻的一个行为。所以说“都云作者痴”,但是作者最后一句才是关键,“谁解其中味?”问句,这一句才是曹雪芹真正要提醒给读者的,我固然是把真事隐去,但这里边包含着很深刻的东西,我的无限心血,无限心酸的经历都在里面。我要传递给读者相当多的东西,但问题在于我不能明写。有人说不明写是因为清朝文字狱比较严重,怕犯事儿。不管因为什么原因吧,曹雪芹告诉我们他不能明写。但是这里面凝结着他的心酸,他的血泪。他要告诉我们很多东西,问题是你能不能读懂?最后这一句“谁解其中味?一个问号儿,即是提醒读者,你能不能理解这本书的真滋味呀。提醒读者不能轻易视之,游戏视之。有很多作者的辛酸泪在里面,你能不能理解他的真正的滋味。另外,这个问号,曹雪芹也是在这里也是给我们读者一种期待。“谁解其中味?”有没有人真正了解到曹雪芹的真实情感和他创作的目的,和红楼梦这本书里真正的价值和深邃的内容。能理解,就是能理解其中的滋味,那么你就能理解作者,能理解他的心酸。你就不会认为作者是痴,那你就是曹雪芹的知音。所以曹雪芹这句诗即提醒读者要理解其中的真滋味,同时它也是一种期待,期待着有读者能理解其中的真滋味。他写这本书,是期望隔代之后出现他的知音,当时没有人理解他。但是他把这个东西写出来,把所有的心血放在这里,是希望能够流传下去,跨越时空之后有人能理解他,能理解«红楼梦»的真滋味。

这与前面都是配套的,然后你就能发现红楼梦从开篇读到第二回,这里面充满了扑朔迷离的梦幻气息,不能按字面去理解了。垫话儿这一部分,就垫地相当高超、相当具有艺术性。不能按字面理解,人名、地名都得按谐音去理解,才能真正理解。到底是真的?假的?不知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到底是真实的经历?有原作的背景?还是虚幻的无稽之谈啊?“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到底是真的是假的?

前两回的一个垫话直接给你垫出来一个扑朔迷离的情节。不仅仅前面这些人物进入了后面的故事,而且在这里就已经把红楼梦的性质彻底地搞混淆、搞迷惑了。后面到底是虚构的故事还是纪实性故事?没办法说了。这便是曹雪芹的真事隐,把真实的隐去。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