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讲34:曾子说治国3

下面这句话,我觉得曾子有点开玩笑的性质了,有点调侃的意味。

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

没有哪个姑娘是先学怎么生孩子,然后才嫁人的。怎么很严肃的思想性的文字,中间爆出这么一句来?曾子是做个比喻,强调马上去做,你如果认为儒家的思想、修行方法非常好,那你就马上付诸实践,而不是等自己全学明白了再去做、再去修。好比姑娘嫁了人自然就会生孩子,没有哪个姑娘是先学会生孩子再出嫁的,儒家的修行也是这样,只要你按照儒家的方式修行,很多东西到时候你自然就懂了,就理解了,而没有必要先把一切都弄明白,然后才开始修行。如果哪个姑娘说,我还不会生孩子啊,你先等等,等我学会生孩子就嫁给你,这是不是很可笑的事,那你就应该明白,说等你学明白了再开始修行,也是很可笑的事。

你只要追求按照儒家这套方法去修行,那你就马上行动起来,不管做多做少,你开始动起来、去做,不能把行动和修养拆开。这也就是后来王阳明提出的重要理念,知行合一。要落实到行动中,才能真正理解,如果不能付诸实践,就不是真正的理解。曾子是以调侃的语气告诉我们,无论什么事,你先要去做,然后你才能真正的了解,才会有结果。

不要把修养和实践分开。说我现在不能去带团队,原因是我自己还没修好,你给我三年时间,我先到庙里修三年,然后再回来带团队。在儒家看来,这是很可笑的想法,就像姑娘要先学生孩子而后再谈婚论嫁一样。你带团队的过程,就是你修行的过程。因为知行合一,二者密不可分。

这个调侃也是在驳斥一种对儒家思想的质疑。可能会有这样一些人,觉得儒家的自我修行方法不会有作用,抱着质疑的态度说,我没有看见结果啊,你得先让我看看结果,让我看到好处,然后我才能相信你,我才会按着儒家这套方法去修。什么是结果?婚姻的结果就是孩子嘛,没有哪个人会要求先看到婚姻的结果,然后才结婚吧。你对姑娘说,先要证明你确实生过我的孩子,我才能和你结婚。你不可能这样要求吧。但为什么到修行这件事上,你就要求我先让你看见修行的结果,然后你才能开始修啊?这都是思维混乱嘛。

儒家向来不提倡和别人辩论,原因就在这里。讨论一下儒家这套方法到底有没有效果?这不是靠说的事,它得实践操作。你照着做就能获益,你如果不照着做,你如果不相信,那我们也没办法,只能说请你信别的去,我们也不和你辩论。

我觉得,当代我们提倡国学,也应该本着这个思路,不要和人家去辨论、去证明国学怎么怎么好,碰到那种对国学质疑的人,要你拿出证据来证明国学好的人,就还是聊点儿别的吧,不要谈国学了,再谈下去也是白白地抬杠,没有任何意义,白浪费时间。

你认可,你照着修,你自己就能体验到它给你带来的益处。你要是不认可,还向我要证据,那我没有证据,你还是干别的去吧。是不是相信需要你自己动脑子思考,你自己做出判断和决定,而不是靠我来说服你。我觉得,凡是向我要证据的人,思维深处都是有那么一点儿奴性的,他需要被人说服、被人征服,他才相信,这不是奴性吗?正确的思维,应该是凭自己的理性思考,判断对错、决定信不信。

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曾子这里说的是,为什么齐家就能达到治国。先是从正面说,因为家是社会最小的单位,提倡仁、让,都应该先从家庭做起。如果每个家庭都提倡仁、让,这两种美德就在这个社会上蔚然成风了。如果这个社会处处体现着爱,体现着礼让,这个社会必然是和谐的,治国的目标就实现了。换句话说,就是我们今天经常强调的正能量。每一个家庭都体现正能量的话,这个社会必然是和谐的。

然后下面从反面说,“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只要有那么一个人,他是贪婪的、暴戾的,那么整个国家就会走向混乱。所以要对全民进行教化,原因就在这里。

前面说的是一家,到这里怎么变成一人了呢?我个人体会,说一个人可能是有点极端,但三五十人的团体,不用多,里边只要有三个人找不对自己的位置,这个团体就不会和谐。曾子说一个人可能是为了强调、突出。有这么一个人在其中,他贪、他戾,贪说的是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私欲极强,什么事都得顺着他,都得他占便宜,一切要从他的利益出发;戾呢,这个人脾气还暴躁,今天骂这个,明天打那个,而且脾气还怪异,喜怒无常。想一想,如果三五十人的团队中,有这样一个人,这个团队还能够和谐吗?

一个家要是有这么一个人,这个家必然就不和谐了。如果每一个家都有这么一个人,每个家都不和谐了,这个社会是不可能和谐的,国家就治理不好了。

说个最简单的道理,你隔壁那家,两口子天天晚上吵架,这好像是他们自己家的事,但吵得街坊邻居都睡不好,那里还能和谐?今天早晨起来啊,这肝火就旺得很,为什么?隔壁的两口子吵了半宿,我压根儿就没睡着啊,听了半宿,各种骂人话,各种歪理邪说,听了一夜,早晨起来情绪还能稳定吗?所以上班领导批评两句,就忍不住和领导吵了起来。为什么?有前一天晚上邻居家吵半宿的影响在里边。所以,这一个家不和谐,最后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和谐。

所以,治国要从齐家入手,要想治好国,实现社会和谐,先要从齐家入手,强调家庭的和谐,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秩序是不容颠倒的,这里是有其原理的。

“其机如此”,“机”,我认为应该是通假字,通“几”,指事物那种非常微妙的状态,不是彰显出来的,是一种隐含的、潜在的、非常微妙的状态。“其机如此”,意思是,事情的那种微妙的状态啊,就是这个样子。

这一段曾子谈的就是一切从小事做起,你想要把国家治好,就要从家庭建设入手,这是最微小的、微妙的,把这个搞好,才能把国家治理和谐了,社会才是和谐的。只要有一个人在里头乱搅和,整个社会都搞不和谐,这个事是相当微妙的。这是我们容易忽视的,所以曾子才特殊强调,以引起我们的重视。

然后曾子总结,“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偾”读愤,就是失败的意思,把事情搞砸了。说这个微妙的状态啊,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为一句话,就把事情搞砸了。这是负面的,后面这一句是正面的。因为一个人就把国家搞好了。这叫“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一言偾事”指的是个人,是个体,你要注意,事情是很小的,很微妙的。当你和人接触的过程中,理顺人脉的过程中,你要谨慎,你要注意这些微小的方面,否则很可能就因为你一句话说错了,导致事情就搞砸了。

“一人定国”的“一人”,按朱熹的说法,指君主、皇帝。国家的好坏,最后落在谁身上?就落在皇帝这一个人身上,他如果能找到正确的治国方法,就能把全民引向和谐社会,就能把国家治理好,这一个人就能把国家搞定。为什么?因为他在那个位置上,他有那个权力,他有那个资源,他有哪个势。实际上,这个事不涉及很多人,就涉及一个人,治国是谁的事?皇帝的事,皇帝如果认同儒家的理念,从个人的修为入手,再去考虑怎样教化百姓,国家就能走向和谐。

“一言偾事”谈的是人际关系,“一人定国”谈的是政治关系。虽然只有两句话,但说的是两个层面。第一句,谈的是个人,平民老百姓;第二句,谈的是国家,领导者。第一句是从负面谈的,这事情你如果做不好会怎么样?第二句是从正面谈的,如果做好了会怎么样。两句话是相参照的、相对应的。

实际上,上下句相对应,说的是两方面的意思。作为普通老百姓,你一句话没说明白,容易把事情办砸了。但是反过来,你只要把自己修好了,就可以把你的家人和你身边的人、你的企业都带好。作为国家,君主如果自己修养好了,他一个人就能把国家带向好的方面,但是反过来,如果他搞歪门邪道,也就把整个国家给毁了。这是上下句谈了两个层面的内容,相互对应,一句从正面说,一句从负面说,你要参照着去理解,才是全面的。

当然,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行,说“一言定事,一人偾国”也行。但是,你打比喻,说一句话就能把这件事办好,一个人就能把国家搞乱,是不是有讽刺大领导的嫌疑呢?所以曾子才用老百姓说负面的,用国君来说正面的,不犯忌讳,这行文是很巧妙的。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