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精讲32:曾子说治国1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你要想把国治好,必须先治好家。

我们在讲《大学》经文部分的时候,专门解析过家、国、天下这三个概念。《大学》里面的“家”,应该不是指家庭,指的是士大夫之家,是指他的采邑,那是一个小的社会单位。既使理解成亲属关系的话,也得理解成一个家族。因为古代的家庭结构和我们今天是不一样的。“国”是当时一种地方行政单位,也不是指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天下”才是我们今天说的国家。八目的后三个,齐家、治国、平天下,家、国、天下都是有特殊内涵的。家和国都是指一种社会单位,有大有小而已,家小一些,国大一些。先要管好家这个小单位,你才能治理好国这个大单位,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把国家治理好,这是修身的三重效果。

个人的修为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你需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不断地进行反思,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和提升,你的修行境界才会越来越高。齐家、治国、平天下既是修身的效果,也是修身要达到的目的和境界,同时也是修身的方法和过程。要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去提高个人的修行,你独自一个人脱离人类社会,那是修不出来的,是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儒家要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去修身,你修没修到位,就看你能不能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做不到,那你的修行就没修到位。家庭关系搞得乱七八糟,个人事业一塌糊涂,还认为自己修到比较高的境界了,那都是骗人的。修到什么境界,要在实际效果上体现出来,能够齐家,是修行所达到的初级境界,能够治国,证明你的修行进入了较高层面,能够平天下,才说明你的修行达到了极高境界,也就是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内圣外王”,只有你的内在修养达到圣人的境界,外在才表现为你能够平天下,成为一代明君圣王。

下面这一大段,它是从齐家讲到治国。这几个大自然段,都是从齐家讲到治国。

开宗明义先讲“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所说的治国一定要先治好家,原因何在?“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你自己的家人你都教不好,你还能教好别人,没有这样的人啊。这是从反面说,然后再从正面说,“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所以啊,修行比较到位的君子,他不用走出他的家,就能完成对一个国的教化,就能把这个国治理的很好。

怎样能够做到呢?不脱离他的家就能把国治理得很好。曾子说出了三种方法,既是齐家的方法,也是治国的方法。“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为什么治好家就能治好国啊?在古人那里有一个比较重要的政治理念,我们称之为“家国同构”,就是家和国的结构是一样的。这两个人类社会的团体,没有本质的不同,构成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区别,就在于规模不一样,有的规模大点,有的规模小点,但本质是一样的。因为家和国本质上是一样的,所以你用管好家的方法,就能管好国。这是古人很重要的一种政治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这一套方法,做到位,既能够齐家,也能够治国。

为什么君子不用离开家就能把国治好呢?因为齐家的方法就是治国的方法。能把家管好,说明你已经掌握了这套方法,再将这套方法运用到治国上,自然就能把国管好。

齐家也好,治国也好,最基本的方法,曾子认为就是三个字:孝、弟、慈。孝是对父母的爱;弟,也就是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慈也是爱,主要指长辈对晚辈的爱。三个字可以浓缩为一个字,就是爱。这也就是儒家提倡的仁,儒家讲究的是“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不是仁者才能爱人的意思。这是一个说明句,在古代汉语中,这是典型的“者也句式”,古汉语里,由“……者……也”构成的句子我们称之为者也句式,后面的“也”字也可以省略,如果翻译成白话文,这种句子都要译成“……是……”。“仁者爱人”,就是省略了“也”字的者也句式,翻译成白话文,应该是“仁,就是爱人”,对他人的爱,儒家称为仁。

儒家的思想核心就在这里,儒家提倡的所有的理念,都以此为出发点。儒家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仁,而仁的体现就是爱人,就是一个爱字。

如果你要修这个仁字,怎么体现?你首先得爱自己吧,你要连自己都不爱,谁能相信你还会爱他人啊,这人对自己都这么狠,对别人他就能充满爱了?所以儒家讲,修行要由近及远,由小及大,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你要做到仁者爱人,第一步是要爱自己。爱惜自己的名声,有荣誉感,这就是知耻,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耻。儒家讲“知耻近乎勇”,人首先得知道什么是可耻的,人要无耻,那就拿他没办法了,不可救药了。最可怕的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他价值观都不对了,我们觉得是可耻的事情,他却觉得是荣耀的事情,这种人就彻底废了。自爱、爱自己,首先是要追求对自己的尊重,要知道什么是可耻的,可耻的事情不做,这才是对自己的爱,爱护自己的名誉,有荣誉感。

“廉”也是对自己的爱。不放纵自己的欲望,把物质需求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这才能正心,才能事业有成,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一种对自己的爱。爱和责任是联系着的,爱自己就得对自己负责。处对象的时候,你嘴上说爱,却不负责任,那肯定不是真爱,对不对?

从物质层面讲,儒家强调寡欲,提倡廉,实际也是对自己身体的爱,寡欲才能身体健康。“欲不可纵”也是一种养生方法。放纵自己的欲望,就是对自己的身体不负责任。俗话说得好,美味不可多用。这东西吃着香,我喜欢吃,你每顿来三斤,几天就把胃吃坏了。廉,取之有量,取之有道,把对物质的需求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这是对自己身体的负责,这才是对自己真正的爱。

我觉得,我们对孩子的爱,也应该体现廉字。现在,我们是在用一种害孩子的方法去爱孩子。独生子女,一家一个,爱心就泛滥了。为什么现在不喜欢吃饭的孩子这么多,给孩子喂饭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孩子喜欢吃的东西,我们马上就保证供应,让孩子吃个够。一看孩子喜欢吃什么,爷爷奶奶就每顿给做,每顿给买,管够,结果是孩子吃够了,再也不想吃了。我们用这种方法,成功地破坏了孩子的食欲,到最后孩子就什么都不爱吃了,把孩子对食物的享受彻底抹杀了,孩子再也体会不到吃的快乐了。所以,真正的爱,还要考虑廉,要讲究度,适度才是爱,过度的爱是害了孩子。

仁者爱人,首先要自爱,自爱就是要知耻,要廉,这是自爱的体现。在爱自己的基础上,向外扩大自己的爱,去爱他人。儒家的修行讲究由近及远,不是提倡你先去爱陌生人,那是做不到的,要由近及远,先要爱你最亲近的人。你最亲近的人就是你的父母,你的兄弟姐妹,所以儒家强调孝、悌,孝是对父母的爱,悌是对兄弟姐妹的爱。

儒家的修行方法容易落实,就因为符合人性。提倡我们首先去爱父母,我们容易做到,如果首先就提倡你大爱无疆、社会奉献,这就不好落实了。在爱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基础上,将爱心逐渐向外扩散,做到爱亲人,然后再去爱稍微远一点的人,修行到最后才能达到大爱无疆,爱全人类。这也就是孟子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从爱自己的老人开始,最后爱心扩展到所有老人的身上,爱所有的老人;从爱自己的孩子开始,最后扩展到爱所有的孩子。

齐家的关键,在曾子看来,就是三点,孝、悌、慈。怎样通过修身搞好家庭关系呢?对父母充满爱、对兄弟姐妹充满爱,长辈对晚辈充满爱。实际我们想一想,家庭、家族,无论包括多少人,人与人的关系不外是两大类,一类是平辈之间的关系,一类是长辈和晚辈的关系。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兄弟姐妹都充满爱,那么平辈之间的关系就完全理顺了吧;如果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充满爱、长辈对晚辈也充满爱,那么所有长辈和晚辈之间的关系也就全都理顺了吧。家内各种关系全部理顺,家庭内部就和谐了,家不就管理好了吗!

齐家也好、治国也好、平天下也好,在儒家看来,最后不就是要达到一个和谐嘛,就是我们今天提倡的,构建和谐社会嘛。怎样达到和谐,儒家给出了三个字,孝、悌、慈。如果每个人都能够从自己做到、从现在做到,修身,做到这三个字,那么家、国、天下就都会和谐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也就实现了。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