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内容从整体上分为“三纲八目”。八目的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如果笼统地讲,可以说是两个方面,格物和致知,通过对人的了解,获成真正的知识,可以视为一个方面;诚意和正心,端正自己的出发点,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是另一个方面。但细分,这是四个方面,格物是了解人,致知是获得真正的知识,诚意是端正自己的出发点,正心是端正自己的思想,四个方面之间还是有一些微妙的区别的。
如果将前四目笼统地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格物致知,了解人、获得知识,可以说,谈的是“术”的层面。这个“术”,翻译成现代文,可能不是很贴切的,就是方法论,格物致知谈的是方法论层面的东西。第二个方面,诚意正心,用传统的表述方式,讲的是“道”的层面。两个方面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格物致知最后的落脚点是获得真正的知识,你为什么要去了解人、理解人呢?是为了获得关于人、关于社会的真正的知识,所以八目的前两目,作为儒家修行方法的基础,谈的是学习,谈的是知识,落脚点在知识,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我认为它是“术”的层面的东西。《红楼梦》上有句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关于人、关于社会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知识,是每一个按照儒家方法修行的人首先要做到的。
了解人是一切事情的开始,你如果不能了解人,做什么事情也是做不好的。因为我们今天,当然也包括古代,人所从事的职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和人打交道,不涉及处理人际关系的职业是非常罕见的。在这个社会上,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基本上都需要和人打交道。如果你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不能理解人、不了解他人的想法,再提升一步说,不了解人性,那你和周边人的关系处理不顺畅,任何事业都是干不成的。
因此儒家讲,修行的第一步是格物致知,就是了解人,获得关于人的、关于社会的真正知识。只有对人、对社会有一个透彻的理解、了解、把握,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儒家的修行将格物致知作为第一步。
《大学》前两目的落脚点在获得真正的知识,讲的还是学习和知识的层面。知识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智慧不是。格物致知落脚点既然是在知识,强调的是学习、思考,当然不涉及开悟、智慧。儒家修行的第一个层面,要加强学习,获得关于人的真正知识,属于“术”的层面、学习的层面、知识的层面,在《大学》讲的修行方法里边,它属于较低层面。
第二个层面,诚意正心,进入“道”的层面了,因为讲的是和修养有关的东西了。端正你的思想,端正你做事情的出发点,这就不是知识问题了,是修养。加强个人的修养,是属于道德的层面,简单地说属于“道”的层面。这不是靠学习就能做到的,需要靠修养才能实现。第二个层面,诚意正心,是靠修养才能实现的层面,你得修!
虽然这是两个层面,但两个层面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诚意正心固然是道的层面,是修养的层面,好像超越了简单的学习,但反过来,诚意正心可以说是格物致知的一个必备条件,如果没有诚意正心,仅提倡格物致知,君子和小子就没有区别了。可以说,格物致知只是一种“术”,是方法、技术,方法和技术本身是没有善恶的,关键看你怎么用。如果没有诚意正心为基础,只强调格物致知的话,就可能会通过格物致知这种方法为恶。
可以这么讲,历史上所有的奸臣,格物这一点做的都很好,他们都把皇上摸透了,把皇上的心理揣摩得一清二楚,然后他才能架空皇上。他知道皇帝讨厌什么、喜欢什么,才能利用皇帝的喜好,达到他自己的目的。
明朝第15个皇帝明熹宗非常喜欢干木匠活儿,大太监魏忠贤就专门在皇上做得高兴的时候,来汇报工作。皇上手头的活儿放不下,就说,怎么什么事情都要麻烦我,我知道了,你看着处理吧。结果是魏忠贤处理政务去了,皇帝忙着干木匠活儿呢。你说魏忠贤不会格物吗,他为什么是奸臣?因为他虽然是格物致知了,把皇帝揣摩的非常透,但他没有诚意正心。
我们应该注意一点,儒家是入世的学问,也是讲从政的。孔子提倡“学而优则仕”,我们今天的理解可能有偏差,大概古代有些人理解也有偏差,理解成学习就是为了当官,这是不对的,这个“学”,包括修养,“学而优则仕”,意思是,通过学习和修养,完善自身之后,不能只想着独善其身,你要出来作官,给自己谋一个位置。有了位置,才有资源,才有权利,你才能造福天下苍生。仅把自己修好了,那是小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才是儒家的主张。
儒家是要入世的,是要当官的,所以,儒家修为的第一步是格物致知。如果作为一个儒家学者,仅有诚意正心,没有格物致知,那也不行。你的意念是好的,动机是好的,态度是端正的,思想是纯洁的,但就是不懂事儿,格物不会,不了解人心,不了解其他人的想法,不了解人类社会,什么事情也办不好,那有诚意正心又有什么用啊。最后大家的评价是,这个人是好人啊,但就是干不了什么事。
像我们刚才说的,朝廷中永远存在奸臣和忠臣的斗争,忠臣要想斗过奸臣,他格物的境界就绝不能比奸臣差吧,要不然的话,你就会发现,皇帝亲近那奸臣,讨厌这忠臣。原因是什么呢?忠臣没有弄清楚皇帝的心理,格物这一点做得不好。儒家的最终目的是要齐家、治国、平天下,造福天下苍生,如果不会格物,得不到皇帝的信任,最后斗不过奸臣,哪里有机会造福万民啊。
用今天的话说,你首先得保证你有能力去提倡正能量。怎么能保证有这个能力?得最高统治者相信你,不相信那奸臣,要想做到这一点呢,你就要格物致知,你要了解皇上是怎么想的。通过历史的经验教训,我们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在历史上有过很多奸臣当道、太监专权的时代,没有忠臣吗?忠臣为什么斗不过太监?我觉得,就差在格物格的不如那个太监!
唐代大太监鱼朝恩,徒子、徒孙问他,你这一辈子,皇上对你言听计从,这么风光,有什么窍门没有?他告诉这些小太监们:“不能让皇上闲着。”原因呢?皇上一闲着,没事干,他就可能要读点书,他一读书,就会亲近读书人。皇上读书也难免会有疑问、有困惑啊,得找人给解释解释吧,这就得找朝中大臣,太监都不识字。皇上就会经常和这些大臣们在一起,就会听他们的,就不听太监的了。所以鱼朝恩传授的秘诀是,不能让皇上闲着,把皇上的日程排满,早上打猎、下午斗鸡、晚上喝酒,不管是什么,总之是把他的日程排满,让他没时间读书,这样他就跟着太监走了,大臣们想见他都见不到,他正忙着开心呢。也是因为皇上满,所以就没有时间处理政务了,自然就交给他身边的太监们代劳了。
鱼朝恩说出了历代专权的宦官的诀窍。实际我们想一想,这就是儒家说的格物啊,他把人揣摩明白了。
作为儒家学者,要想保证自己有提倡正能量的机会,有造福苍生的机会,首先要格物,然后你才能打败那些提倡负能量的。如果你没有格物的本事,只知道诚意正心,在实践中是没有作用的。有人认为儒家的东西都是提倡伦理道德的,只是提倡道德修养的,我们通过对《大学》的解读可以看出,这种理解显然是错误的,是对儒家的误解。
前四目结合得非常密切,可以说是“术”和“道”的关系。格物致知是“术”,方法论,诚意正心是“道”,是个人修养。我以前强调过,要以道驭术,你要有诚意正心的修养,以此为指导,去运用格物致知的方法,你才能成功。两者缺一不可,它们互为前提,这是儒家的修养,前四目的结合是非常密切的。
只有诚意正心,做不到格物致知,那你是好人,但你没有方法论,具体处理问题不行,没有办事的能力。只有格物致知,没有诚意正心,就容易为恶了。小人、奸臣格物越到位,对社会、对国家的危害越大。所以,修身的前四目,是密不可分的两个方面,要以诚意正心为指导,以格物致知为行动,这叫以道驭术。用诚意正心去驾驭格物致知,有正确的出发点,正确的态度,正确的思想,在这个基础上去格物,了解人,获得真正的知识,掌握方法论,能解决具体问题,这样对社会、对国家才是好的,才是走向一个正确的道路。
这里曾子是在阐释八目的第五目修身。在我看来,修身不是一个独立的目,修身是对前四目的总结,什么叫修身?加强个人修养,加强修为,就是要做到前四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这几点谈起来容易,实际要做到是很难的。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就说第一目格物的第一个层面,我们在经部讲过的,就是了解自己。你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吗?比如,今天来听课的各位,你是从什么心态出发来听课的?你能很清楚地告诉我吗?可能你给我的答案是,因为要学国学。这不是真正的原因,今天来的都是对国学感兴趣的,都要学国学。你为什么要学国学呢?你问问自己的内心,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可能你就会把自己问住。为什么?我为什么喜欢国学?没有原因吗?人世间所有的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或许学完了我要用?不是吧,好像有些人是没机会用的吧。喜欢《大学》这门课?以前好像都没听说过吧,更谈不上喜欢。这个事情不要看表面,无论什么事情都怕认真、怕细究,你如果仔细一推究,就会发现,说不出来了,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到底是什么?你自己竟然不是很清楚。发现做到格物并不容易了吧。
你连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都弄不清楚,还有可能弄清楚别人内心的真实想法吗?那你和他人的交往还能够很融洽吗?说现实点儿,做生意、做买卖,你不知道客户内心真正的想法是什么,你怎么向他推销?你从哪个角度向他推销?是真正的推销,不是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