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愿景?从前面讲的几位儒家著名学者的愿景,我们可以归纳出愿景的特征。第一,愿景是很难实现的。第二,愿景一般不直接与物质利益相联系。用愿景打造团队,才能给你带来成功,但愿景不是目标,也不是承诺。
我认为,用愿景打造团队才是最好的带团队的方法。但是要注意两点,第一点,愿景必须是真实的,不是为了打造团队编的愿景。我内心不是这么想的,我就是和员工这么讲讲。都是成年人你能糊弄谁啊?你要想伪装一个愿景,糊弄所有的员工,你得有奥斯卡影帝的演技。第二,要为愿景实干,你自己要坚定的向着这个愿景前进。就像唐僧坚持向西那样,从来不躲避困难。
只有目标没有愿景的企业家最后带出来的是懒散的团队,事业在达到一个高度后开始走下坡路,慢慢走向崩溃。有目标并且只用物质来激励团队的企业家,带出来的团队可能会突然崩溃,因为用物质来激励,最终的结果,要么是你给不起、要么是员工不想要了,一旦物质的激励不再发生作用,这个团队就会瞬间崩溃。有愿景的企业家才能带出高效学习型团队。
但如何树立愿景呢?我们回到《大学》上来。
愿景不是什么我们前面讲过了,但愿景应该是什么呢?从哪里入手思考?第一,“止于至善”,愿景要有利于完善自我。愿景不能从赚钱出发,要从完善自我的目的出发。第二,“治国平天下”,就是要有益于社会。你树立一个愿景,要成为最伟大的科学家,这是对的,但你发展科技是以毁灭地球为目的,这就错了,你就成为全民公敌了。
总结一下,什么是愿景?就是远大到难以实现的理想,这个远大的理想不应该直接与物质利益相联系,但应该是有利于自我完善的、有益于社会的。人生要树立愿景,愿景不仅能使我们迸发出活力,还可以打开我们的心胸。现在我们不是常说,心胸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吗,想扩大心胸,首先就要树立愿景。
《大学》让我们认识到愿景的重要性,这是我学习《大学》的一个重要心得。
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就是自我完善,“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就是有利于社会,只不过佛家把这个社会放的比较大,不仅是人类社会,还包括一切有情众生。这种修行也不会带来物质方面的利益。可见,佛教实际也是一种愿景。所有伟大的思想都是帮人树立一种愿景,愿景的出发点虽然不一样,但是思考的都是完善自我、有益社会。
我们今天要想成为一个成功者,首先要树立愿景,不论你树立什么样的愿景,一定要符合两点:完善自我,有益社会。在愿景的指导下,才有可能走到儒家说的“三不朽”境界。这是《大学》“三纲”带给我们的启示。
明白了“三纲”,就是明白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个概念,《大学》的第一句话就容易理解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在古书里面内涵非常丰富,绝对真理、宇宙本源、客观规律、途径方法都可以称为“道”,我觉得,这里说的“道”,我们不必弄得过于复杂,理解为方法就可以了。我们前面讲过,“大学”是成为大人物的学问,“大学之道”,就是成为大人物的学问里的具体方法,换句话说,就是人生走向成功、成为大人物的方法和途径。这个方法和途径是什么呢?就是要通过“明明德”,使自身的光明本性重放光明,唤醒先天的美好素质,以达到“亲民”,使身边的人都亲近你、信任你,由此理顺人脉,获得资源,成就人生的事业。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止于至善”的发心,树立宏伟愿景,要以有利于自我、有益于社会为出发点,这样才不会误入歧途。
“明明德”谈的是自我修养,是出发点,方式方法也在其中。“亲民”谈的是个人修养的效果,个人修养的功能和作用。而“止于至善”谈的是人生的愿景和终极追求。《大学》的“三纲”已经暗示我们,这就是人生的成功之道。只要树立愿景,树立远大理想,然后从自我修炼入手,就能事业有成,就能自我完善。
总之,什么叫大学之道?就是人生的成功之道,人生的成功之道就是这三点。第一点,树立远大的理想或者说树立愿景;第二点,从自我修养、自我修炼、自我完善入手;第三点,理顺人脉。这样就能够事业有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