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本来是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一篇,并不是一部独立的著作。
《礼记》是儒家的“三礼”之一,儒家的“十三经”包括:“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即《左传》、《谷梁传》、《公羊传》;以及《诗经》、《尚书》、《周易》、《论语》、《孟子》、《尔雅》和《孝经》。若是说儒家的“六经”,则包括《诗》、《书》、《礼》、《易》、《乐》、《春秋》。后来《乐经》失传,只剩下“五经”。儒家“五经”里的“礼”,早期指《仪礼》,后期有用《礼记》取代《仪礼》的趋势。因为《仪礼》讲的是仪式,思想性的东西不多,而《礼记》中思想性的内容非常多。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到宋代,“二程”,就是程颢、程颐兄弟,非常重视这篇文章,将之从《礼记》中抽出来做单行本,后来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到一起,合称“四书”。从这以后,“四书”对中国人的思想影响极大,一提到儒家经典就想到“四书五经”,实际上“四书五经”的说法是宋朝以后才有的,早期只有“五经”,而没有“四书”。 “四书”中排在首位的是《大学》。《大学》的文字量很少,把它排在首位,主要是因为它提到了儒家的修身方法和修行的次第。《大学》的核心是其中的一句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儒家讲修身、讲修养的核心典籍就是《大学》,而修身是儒家学问的根本之所在,所以古人向来非常重视《大学》。
宋代以后,“四书”对中国知识阶层的影响越来越大,随之带来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孟子的地位被大大提高。早期,战国时期的儒家两大学者,孟子和荀子,荀子的地位一直高于孟子,同时提到两位的时候都是称“荀孟”,是荀子排在前面。直到唐朝以后,孟子的地位才超过荀子。随着“四书”的推广,孟子的地位直线上升,成为儒家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二是《论语》一书地位的上升。在宋代,《论语》的地位达到无以复加的高度,宋朝开国宰相赵普甚至提出“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明清两代,“四书”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因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都是从“四书”中出题。科举考试的八股文就是议论文,要求文章立论的论点必须符合程朱理学,特别是要符合朱熹的观点,如果论点与朱熹的思想不吻合,肯定不会录取的,由此带来了朱熹地位的直线上升。
明清两代,甚至出现了敢疑孔子、但不敢疑朱子的趋势,朱熹对“四书”的注释《四书集注》成为明以后所有读书人必学的书籍。有一幅对联,就可以反映出这种状态,“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须后生,后生长过先生”。可以说,这个时代的读书人对于“四书”的重视程度,要远远超过“五经”。
实际上,“四书”的形成能追溯到唐代,和一个大文豪有关系,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韩愈提倡“古文运动”,所谓“古文”是指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否定四六骈体文,不追求合辙押韵,重点在于表达思想和内涵。韩愈认为,四六句的骈体文不利于表达思想,过于追求形式而忽视了内容,他提出一个概念叫“文以载道”,意思是,文章、文学是为了承载道而存在的。因此,韩愈提倡使用骈体文成熟之前的古代文体来写文章,这就是所谓的“古文运动”。同时,韩愈还提出了另外一个对后世影响更为深远的儒家“道统”说。
道统,就是认为存在一个道的继承谱系。从尧、舜、禹、汤、文、武,传到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们都非常推崇这个道统,朱熹《中庸章句》的序言里就讲到了这一点。
因为受道统说的影响,认为孔子到孟子这一系是正统的。那么,孟子是和谁学的?传统认为,孟子是孔子之孙子思的弟子,但是现在有学者考证,孟子和子思的生活年代衔接不上,古书中对二人生卒年的记载虽然并不详细,但是几乎可以肯定中间有断档,所以不能是师生关系,因此学者一般认为,孟子是子思的再传弟子,就是子思弟子的弟子。
孟子的思想是继承了子思,这一点大家都承认,所以将儒家的这一派称为“思孟学派”,“思”指子思,孟”指孟子,他们二人是儒家这一派的代表人物。儒家发展到战国时期,内部分为八大派,称为“八家之儒”,“思孟学派”是其中一派。后代认为这一派才是“道统”之所在,说的更通俗些,后代认为这一派才是儒家的正统。
宋明理学家认同韩愈的道统说,所以非常重视“思孟”一派。因为这个原因,从孟子往上追溯到子思,再到子思的老师曾子,再到曾子的老师孔子,这是一个完整的谱系,孔子传曾子,曾子传子思,子思传孟子。《论语》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论,《大学》被认为是曾子的著作,《中庸》是子思的作品,《孟子》记录了孟子的言论,所以,把《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也是为了体现儒家的道统之所在。
《大学》的作者曾子在孔门弟子中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地位,他是孔子唯一的孙子子思的老师。孔子之后的三代都是单传,孔子只有一个儿子孔鲤,孔鲤只有一个儿子孔伋,也就是子思。孔子十九岁的时候结婚娶妻,二十岁有了孔鲤。孔鲤在孔子之前去世,只活了五十岁。孔子门下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却给唯一的孙子选了曾子做老师,可见曾子在孔门弟子中的特殊地位。
《论语》开篇,先是“子曰”,然后是“有子曰”、 “曾子曰”,在记录孔子的一段话之后,紧接着记录了有子、曾子各一段话,因此学者一般认为,《论语》的编纂者可能就是有子和曾子的弟子们。这也证明曾子在孔门之中具有特殊地位。
我们仔细想一想,为什么孔子把孙子交给曾子培养?子夏、子张都是以当老师闻名的,但孔子为什么选了曾子?曾子在孔门里面靠什么出名?不是文学,不是政事,而是品德修养!孔子将唯一的孙子交给曾子,说明孔子最重视的是德行和修养。由此我们也能看出孔子用人的倾向,这种倾向也可以显示出孔子的思想核心之所在。
曾子的学问以什么为最大特色呢?
《论语》中第一次出现曾子的话就是这句:“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每天反思三件事,忠、信、学习及实践。可见,在曾子的修养之中,最重视的是忠和信。忠是做事情尽心尽力,信是讲诚信。
有个故事,说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闹,妻子说,你好好在家待着,回来给你杀猪吃。等妻子回来,曾子真把猪给杀了。妻子和他翻脸,因为那个时候“民非大事不食肉”,不是特殊情况,普通百姓家是吃不上肉的,平白无故地把猪杀了给孩子吃,妻子当然不同意。但是曾子认为,人说话要算数,就是小孩子也不能欺骗,你说了要杀猪给他,那就一定要杀,要兑现诺言。不论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它告诉我们,曾子思想的核心在于忠和信。
另外,曾子大孝,在孔门弟子中把孝字落实的最好的就是曾子。在人生的修养方面,孔子最重视的就是曾子的强项:孝、忠、信。我们都知道,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八个字,“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不过这八个字中可能还有不同的层次,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孝、忠、信。
体会到曾子学问和修养的特点,我们会注意到,从曾子到子思、再到孟子,儒家的这一支以提倡修身为核心,这是这一派的特点。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学》恰恰可以看成是这一派的核心著作,因为《大学》这篇文章的核心思想就是讲修身、讲修养,所以古人非常重视《大学》。
宋代的程颐、朱熹都非常重视《大学》,明朝的王阳明也是如此,他们培养弟子都是从研读《大学》开始,因为宋明理学要在生活中落实的就是修身。要从个人修身入手,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这些恰恰就是《大学》所探讨的核心内容。可以说,宋以后的儒学发展,核心就是宋明理学,宋明理学的主流就是程朱理学,而程朱理学的核心思想就是修身。从这个角度可以说,宋以后儒家发展的核心就在于修身,一切都从修身上入手,个人修养、心性的修炼,以及外在的业绩、事业,都要从修身开始,这是宋以后儒家思想的特点。程朱理学强调的一套修身方法乃至它的宇宙观、世界观,它要进行的人生事业,具体的操作方法,统统以《大学》为其理论指导。
可以说,《大学》浓缩了曾子一生的实践和修炼,而曾子提倡的修行方式就是孔子提倡的修行方式,也就是儒家最正统的修行方式。《大学》这篇文章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上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