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部论语治天下》 第9讲:第一则第三层理解(子女教育)

我们还是学《论语》第一则,它对我们的启示是多层面的。在子女教育这个层面,它给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学而时习之”,要鼓励孩子将学到的东西在实践中运用。比如:一直在学校学英语,学完了就考试,孩子没有一个用的机会,学习兴趣就很难保证,我们要注意“学而时习之”,给他提供运用的机会。如果你的经济条件允许,寒暑假带孩子出趟国,去趟英国,说爸爸不会英语,指望着你翻译呢,让他有实践的机会,他学习的热情就能提高;或者说去英国成本太高了,我们不出国能不能创造出机会呢?让他和外国留学生接触一下,练习对话,让孩子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作用。这是在教育层面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另外,“时习之”,实际上也是要培养孩子举一反三的精神,这也是孔子的教学方法里非常强调的。举一反三,老师教你“一”,你就知道一;老师教你“二”,你就知道二,这样的学习是没有前途的。就像小品里演的那个傻子出来卖鸭蛋一样,临出门的时候教给他五毛钱俩,结果是人家要买一块钱的,他说一块钱不卖,因为账算不过来。如果老师教“一”,你就知道一,教“二”你就知道二,我们说句不好听的,你就是弱智。学习要经常练习,并且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学会举一反三。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比如开车,你学开车的时候,各种路况下都应该怎么开,教练都告诉你了吗?遇到各种情况应该怎样应对,教练都告诉你了吗?你都学过吗?你要不学会举一反三,遇到这种情况教科书上没写,你还能知道怎么走吗?如果不会举一反三,你连开车都开不了,拿到驾照之后上不了道的,基本上都是不会举一反三的。这是举日常生活中最小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所有的学习都是这样的。要“时习之”,在实践中去练习,练习的过程,就是举一反三的过程,而且在练习的过程中,看到了学习带给自己的好处,才能培养出学习的乐趣。

另外,“有朋自远方来”,得有朋友,有交流,而且它的潜台词是:得有竞争。孩子上学得有竞争心,学习成绩才能上去。要鼓励孩子有竞争的精神、向上的意识。孩子回来兴奋地跟你汇报成绩,得多少分啊?得76分,你们班76分以上的有多少?那不知道。反正少于76的有七八个呢……他只往后比,他没有竞争精神,学习是好不了的。学习要交流,而且要有一种竞争向上的意识,这是在我们的教育里要体现的。从小培养孩子一种向上奋发的意识,所以学习不能孤独地进行。孩子为啥要送到学校去学习?家长自己带,让孩子在家跟你学,没有同龄人的交流,没有了比较,也就没有了竞争精神,这种学习是很难有太大进步的。

还有一点,“人不知而不愠”。在教育子女上,也要想着提升孩子的境界和追求,有追求才有学习的动力。我们现在经常打压孩子的美好梦想。问孩子:“你将来想干点什么?”“我想成为伟大的科学家!”“宝贝,别瞎想了,赶紧做作业去吧!”实际这样的境界和追求是非常好的,得把这种梦想转化成他学习的动力。乘机教育他,想当伟大的科学家是好啊,有理想、有追求,但是哪个伟大的科学家考试才考76分啊?他如果真有那个心,学习上自动自觉就努力了。

孩子说,“我将来想去南极探险”,“宝贝,你的地理课还没及格呢!去南极探险,如果相关的地理知识不掌握,可是容易死在那儿的。”下回上地理课,不用你督促,他保证学好了。可见,培养孩子一种境界和追求,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要有梦想,只有有梦想、有追求,才能有前进的动力。人如果连梦想都没有了,你是不会进步的。为啥?因为你满足了。说你未来有啥追求?没有,我想得到的全得到了。你怎么还有前进的动力呢?

要有远大的理想,有境界有追求,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知道“人不知而不愠"。不要去追求和大家一致,不要追求大家的理解,你才能树立起远大的理想,你才能有梦想。如果你一定要人家理解你,你这个梦想是树立不起来的。哪个伟人的想法能是我们能理解的?如果我们都能理解,他也成不了伟人。要想让你的孩子超凡脱俗,应该从小让他有一个梦想。中国梦嘛,得首先有梦想。连梦想都没有的民族肯定是没有出息的民族。没有梦想的人,也就是没有前途的人。

从这个角度,《论语》第一则在教育方面给了我们一些不一样的启示,恰恰是我们当下忽视的。包括“时习之”,包括“不亦说乎”,包括“人不知而不愠”的精神,在我们当下的青少年教育里都是缺失的。我们只保留了一点,竞争,好像还不是跟传统文化学的,是跟西方学的。这种竞争,只有竞争意识,没有境界,没有乐趣,没有举一反三的精神,如果这样去培养孩子,将来他会成为一个极端自我的人,而且心理上会比较脆弱。因为他没有一个支持他竞争精神的支柱,一旦在竞争当中失败,心理承受不了,就要崩溃了,导致性格上的脆弱。有梦想的人才能面对挫折。

学习《论语》第一则,我们在子女教育方面是应该有一些反思的。





转自启予国学微信公众号

邮件通知

13168702238